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华屋的蛤蟆岭上,红军烈士纪念亭肃立在苍翠葱茏的树林里。4月15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江西省文联在江西举办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暨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走过那些湿滑的长满青苔的不规则石块形成的台阶,来到纪念亭前整齐列队默哀。
一位“红军女战士”装扮的人声情并茂地给前来瞻仰的专家学者讲述这里的长征故事。她的声音悦耳动听,不时变换角色,以沧桑的老人、成年的子女、幼小的孩子的声音将华屋参军家庭的故事娓娓道来,好似一个人的广播剧。她的讲解,不是平实的史实复述,也不是生硬的政治说教。“我真的很想把她拍下来。 ”一位年轻观众轻声说。
和瑞金其他的红色遗址的讲解相比,这位“红军女战士”的表现确实让人讶异。细问才知,她叫陈祖芬,是中共瑞金市委党校的一位教师,她的“讲解”不是一般的景点讲解,而是现场教学。从瑞金市到华屋,车程半小时多,不算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陈祖芬经常往返两地,在红军烈士纪念亭完成领导干部培训的现场教学,再回党校上班。“4月开始,任务比较多,一周有时候过来三四次,上完课当天再返回市里。 ”她说。
难道现在党校的现场教学,都是如此像配音演员一般吗?陈祖芬坦言,自己的教学风格,完全源于自己的爱好。她热爱播音、配音、表演艺术,就自个儿琢磨,没有拜师学习过。“其实,一开始并没有今天这样的情感爆发,后来,更多地把自己融入课程开发中、角色中,让自己感同身受。 ”
陈祖芬在打造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与华屋的红军后代有面对面的交流。“你看,蛤蟆岭山坡上的挨得最近的两棵树,是当时要离开华屋去长征的两个亲兄弟种下的。他们的后人当时还在母亲的肚子里,没有见过父亲。他们的后人讲起先辈的故事,只能捧着父亲的遗物,那种心酸,只有跟他们交流才能体会到,不是能凭空想象出来的。 ”
陈祖芬说的是蛤蟆岭上的信念树。华屋参加红军长征的男子各种下一棵信念树,他们远去,都没有归来。他们的后人,面对这些早已枝繁叶茂的大树凭吊思念亲人。一棵叫华质滨的树,非常抢眼。“华质滨现在的后人只有儿媳,儿子已经去世了。 ”陈祖芬说,“不是说我有表演天赋,而是他们打动了我的内心。所以,一讲解,我就会想到他们,就会自然而然迸发出情感来。 ”
纪念红军长征,瑞金、于都等地皆是绕不开的地方。作为在这里成长的85后青年,陈祖芬表示,那一系列纪念活动,尤其是火炬传递、大型文艺晚会,都会激起青年人内心那点红色的东西。回望华屋远去,陈祖芬明亮的大眼睛和她绘声绘色的现场教学仍深深地留在记者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