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看春晚又将成为人们的重要节庆娱乐。在浙江省丽水市,当地将“种文化”行动落实到一项惠及“三农”的项目“乡村春晚”上,不仅被文化部列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而且对拓展文化经济链条起到了带动作用。这个项目的重要推动者、当事人,就是浙江省丽水市文化馆馆长、市音协主席潘力峰。
2015年春节期间,潘力峰参与组织策划推出“大师拍村晚”“作家写村晚”“艺术家联村晚”活动,带头为全市各地农村“乡村春晚”开展策划、创作、排练等指导、辅导服务工作,让587台农村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在丽水大地闪亮登场。如今的丽水,“泥腿子艺术家”层出不穷,广大乡村呈现出一派文艺大繁荣的美好景象。
为了将文化“种大种实” ,潘力峰带头挂村,“结对子、种文化” ,让没春晚的村庄有春晚,让有春晚的村庄更热闹。潘力峰召集村里的文艺骨干开展培训,鼓励村民将生活演绎成艺术节目,将生产生活的过程,搬上舞台,如反映婆媳关系的作品《婆婆也是妈》 ,就由儿媳妇登台演唱,唱出心声,唱出亲情;在硬件方面,则为村里提供灯光、音响技术服务。
潘力峰生在畲乡,长在畲乡,曾长期工作在畲乡,与畲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担任丽水市文化馆馆长的十年间,除了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艺活动外,他始终坚持每年下基层采风、调研、辅导七八十天,常常在农村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在这里,他保持与畲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本色,进畲寨、访畲民,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田间地头,与“畲民生活”真真正正摸爬滚打在一起。
在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中,潘力峰作曲的《畲水秋歌》作为畲乡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深深地打动了听众。面对自己诸多家喻户晓的歌曲,潘力峰激动又谦逊:“之所以能广为传唱,不是说我的作品完美无缺,而是这里的人民、这里的生活,让我的创作有了滋养。 ”
十年里,潘力峰长期扎根在欠发达的浙西南山区,始终以文化惠民为己任。他狠抓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组织开展“服务人民、书写时代”丽水市艺术家走进“农村文化礼堂”暨基层蹲点采风活动,带头深入基层蹲点,开展艺术采风,服务基层群众。2014年初至今,就组织广大音乐工作者深入乡村,为农村创作村歌达100余首,他作曲的《畲家飘歌》 《弯弯弓桥头》《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锦绣畲乡》 《来到黄处哩哈罗》 《竹柳新桥亲哩罗亲》等村歌深受群众喜爱,并被编排成广场舞,天天与群众共舞于乡村大地。
在群众“天天乐”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建设中,潘力峰组织策划推出“唱丽水歌,跳丽水舞”丽水市原创歌曲广场舞创作普及活动,全市1000多个广场文化活动点每天吸引几十万群众参与,广大群众在文体活动中愉悦身心、健康生活,在文化熏陶中陶冶情操、享受幸福,“天天乐”品牌成为浙江省群文活动优秀项目。同时,他还不断创新丽水市文化馆免费开放举措,推出了“文化家园”品牌建设,实现文化馆全年365天天天免费开放格局。
“我常常和身边的文艺工作者说,‘如果有一段时间不下基层,不深入生活,不与群众接触,你就会发现,这段时间在艺术创作上也是一无所获。 ’ ”这是潘力峰的经验之谈,恰如他那句座右铭所言,“艺术,就是扎根生活的时尚” 。
在潘力峰眼里,这个十年如此,下个十年如此,每个十年都如此。
(梅冰)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