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园舞蹈春天来临时
他们已经迎来收获的喜悦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舞蹈教育教学观察
栏目:特别报道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快要高考了还跳舞吗? ”这样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和学校来说是不用问就知道答案的,而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这样的问题被问出后,校长田树林的回答是:“高三的学生自己要来跳,他们说需要一种调节、一种释放、一种能量的聚集。在我们学校,孩子们会从艺术活动中获得能量、人生的态度和阳光。 ”

  日前,由中国舞协、北京市教委、朝阳区教委主办的“校园舞蹈的春天——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舞蹈教育教学成果研讨会”在京举行,成果汇报环节中饱含环境关怀的当代舞《呼·吸》就是由北京八十中高三学生表演的。真诚的表情、自由的表达、灵活的肢体,让人们看到舞蹈如何让学生绽放青春。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改写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体系中主要是音乐和美术的历史,舞蹈、戏剧、戏曲及影视等课程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应努力增设的课程。由此许多人说“舞蹈的春天来了” 。而事实上,从2004年就开始舞蹈教育的北京八十中早已收获多多。

  没有情怀的大学不大,有了情怀的中小学也不小 

  “要不要脱鞋?要不要压腿?要和女生拉手吗?……”这是十年前在舞蹈教室门口踟蹰不前的男生们的诸多困惑。北京八十中舞蹈老师肖燕至今回忆起最初开设舞蹈课程的种种困难仍记忆犹新。“但是男孩子们一旦踏进舞蹈教室,会发现舞蹈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舞蹈离他们并没有那么远,只要想跳,舞蹈很容易接受。 ”让肖燕欣慰的是,孩子们陆续踏出了第一步。

  顺利让男生走进舞蹈课堂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但接踵而来的是诸多让人头痛的事,比如很多老师会疑问:“舞蹈课上手拉手了以后,孩子们会不会有什么想法? ”初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舞蹈为男女生制造的肢体接触是否会引发早恋等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影响?这令舞蹈老师相当纠结:“男女生到底是分班上还是合班上?有的学校是分班上,我们学校体育课有的模块要分男女,舞蹈课也要分吗? ”

  肖燕介绍,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不分班,因为舞蹈课中除赏析外,还要学习校园舞蹈以及创作,如果单纯女生或男生上课,创作常常很受局限,男女生一起,舞蹈编导起来才有生机。至于男女生的肢体接触,只要正确引导就不必担心,而且正常接触反而会减少异性之间的神秘感。“比如说男女跳交谊舞,只要让他们明白,这是同学间正常友谊的一种交流方式,他们就不会往其他方面想。我们常经历初中孩子上第一节课时,男生不愿起身,用诡异的眼光看看周围人,然后再牵起旁边女同学的手,但我们发现上完第一节课以后,第二节、第三节就很自然了,无论跳华尔兹、恰恰、现代舞、街舞还是民族舞,他们都会很自然地跳起来。 ”

  马上高考了还去跳舞,其实即便在北京八十中,很多老师也不理解,只有避免耽误学习才能令其打消顾虑。“学校参加演出活动高三也要参与时,训练和排练都利用中午和傍晚。下午4:50下课,我们5:00到6:00训练,6:00到6:30吃饭,6:30上晚自习,老师要帮孩子排好时间表,否则课程是无法完成的。舞蹈必修课上只能完成一些赏析和简单创作,实际上真正创作都是在课下完成的,特长生只是利用周六周日练习,普通学生是下课后,这需要学校和全校老师以及各个部门的全力支持才能坚持做下去。 ”肖燕说。

  倡导“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理念的田树林坦言,真正将舞蹈课程深入推进实施非常困难,可能遇到的问题会很多,但其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升学这一重要任务,特别是高中。“但是我们不认为舞蹈教育是在拖学生文化学习的后腿,相反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舞蹈教育和整个艺术教育在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舞蹈教育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和我们的育人目标看成是很契合、很一致的,那么就不会认为是浪费时间。 ”

  北京八十中率先垂范担当青少年舞蹈教育先行者的精神令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很感动。“在十一年前如此谈论和实施舞蹈教育是非常勇敢的,因为要顶着很大压力,要付出很多艰辛。今天证实他们这条路走对了。当校园舞蹈的春天来临时,他们已经收获了。因为他们的耕耘会使校园更加有文化,一个有文化的校园就会产生一群有情怀的人。没有情怀的大学不大,有了情怀的中小学也不小,我们应该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

  这里是培养“群鹅”的金字塔,与前苏联培养“四小天鹅”的金字塔不同  

  “学校2004年开始实施舞蹈教育, 2005年就已经有比较完善和清晰的结构了,实际上就像一个金字塔形,它的底座很宽,是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有很强的基础性,再往上走金字塔腰部分是我们拓展实践课程,金字塔顶端是我们学校的自主发展课程,舞蹈是我们每个高中生的必修课。 ”田树林描绘的这一金字塔,落实到现实中便是八十中自行开发与实践的多元化舞蹈校本课程体系。该体系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也有面向舞蹈特长生的训练课程,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兴趣普及性的必修课为主,引导学生发展的选修课和提升有专业潜质学生的训练课为辅的全方位、多层次舞蹈课程体系,并自主开发了校本教材。

  记者了解到, 2004年起,北京八十中面向高一全体学生开设了必选课—— 《舞蹈赏析》 ,共18课时, 1学分。2012年开始面向初三全体学生开设了该课程,共18课时, 1学分。课程从欣赏经典舞蹈作品开始,让学生认识和走近舞蹈,提升审美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创作尝试。2005年起,学校开设了选修课—— 《舞蹈形体与气质》 ,即形体训练基础课程,面向全校有兴趣的学生,共18课时, 1学分。课程以芭蕾舞、中国古典舞形体训练为基础,同时辅以不同舞种的剧目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代表性舞种的风格,并学习学校自主编创的校园集体舞。2004年起开设舞蹈训练课《艺术校园舞蹈》 ,主要针对舞蹈特长生,通过基本功训练和舞蹈创作启发,培养具有专业化、多元化舞蹈素养的高中生,为高校输送专业人才。课程在课余时间进行,每周5课时。课程从2004年至2010年陆续开设芭蕾舞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基训,同时教授舞蹈创作基本技法。

  展演时,初中新生创作的校园舞蹈《幸福拍拍手》青春活力阳光奔放的自由表达,足见孩子从舞蹈中获得的能量。“不仅是学生自己设计动作,自己编排队形,连服装也是他们自己购买和搭配的,相互商量穿什么款式的上衣、裤子,配什么围巾、鞋子,可美可高兴了。舞蹈教育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我们开发的教材不是单纯教孩子动作,而是根据孩子的需要把美术、音乐、戏曲等各种艺术门类都融进去。 ”肖燕说。

  田树林介绍,课程体系内重要的一环是与每种课程相应,采取开放性的多种形式课程评价方式,共同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比如专题演讲、舞蹈作品评论、舞蹈编创等,分别以个人、小组、班级为单位考核,形式灵活多样。“我们不单纯是打分,还要有展演、展示、全校交流、班级交流等活动,同时打分有团体分、班级总分等。其实这些对于学校整体育人目标的实现,对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都起到了非常好的强化和推进作用。 ”

  “我们国际部有一个语言班的学生是美国男孩,因为参加了舞蹈团的活动而延长了在中国学习的时间,就是为了在舞蹈团多待一段时间,毕业后还经常回来呢。 ”北京八十中副校长王乃壮举的这一事例,或许是该校舞蹈教学的魅力体现之一。而这样的力量从该校舞蹈团骄人的成绩亦可见。成立于2004年的八十中舞蹈团, 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学生金帆舞蹈团” ,舞蹈团成立以来连续六届获得北京市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一等奖,多年来获国际、国内各大奖项千余人,推出《中学时光》 《红》 《呼·吸》等原创校园舞蹈优秀作品18部,多次参与教育部、文化部组织的各类大型演出以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主办的各类晚会,多次参与对外艺术教育交流活动,并为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各大高校输送人才百余人。

  “前苏联的教育也是一种金字塔,但和这里的金字塔不同,前苏联舞蹈教学的金字塔是在塔底培养无数‘群鹅’ ,然后再培养出‘四小天鹅’ ,不是建立在所有人综合成长的基础上,而是以培养表演艺术家为最终目标,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和中国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党中央、国务院所倡导的全面艺术教育,把素质教育当做所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的思想是不同的。 ”了解了北京八十中舞蹈课程结构体系后,今年1月将自己的工作室落户该校的中国舞协副主席冯双白对与北京八十中合力开拓中学舞蹈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