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协在甘肃启动“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
“将来我想当音乐家舞蹈家”
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到海拔约1700米山上的坪垭藏族乡约50公里, 30多公里公路后是17公里的盘山路,被两边山峦夹持着,牛羊与汽车同挤一条窄窄的盘山土路,俯瞰山涧沟壑,山势蜿蜒陡峭,山路崎岖迂回,时见背着箩筐的农民劳作,一路登高,盘旋颠簸地来到坪垭藏族乡鹿连村,这里坐落着坪垭藏族乡八村小学。几间教室围着一个不大的操场,校门口土路边,村民扶老携幼,孩子列队成行,手捧哈达迎接远客。10月9日,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邵明和甘肃省文联、陇南市、武都区及武都区文联负责人刘满才、田广慈、毛树林等一行20余人来到这里,参加“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启动仪式。
坪垭八村小学共有94个学生,其中留守儿童76人,包括一位校长在内共9位老师,包括幼儿班在内共7个班级,这还是坪垭藏族乡9个村的学校中学生最多的一个……这样的情状,身处都市或许无法想象。
“2013年的时候,有一次期末统考,学区之间抽调老师监考,我们学校抽来一个女老师,学生们惊讶地窃窃私语:‘老师还有女的吗? ’ ,听到这话我当时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学校9个老师中4个是外村来的,要住校,一直都是男老师。 ”坪垭八村小学校长王来说。
王来告诉记者,坪垭八村小学1956年建校, 2008年以前,这里一直是人字梁土坯房, 2008年受汶川地震影响,校舍基本损毁,之后重建了这个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拥有7间教室的新校舍。鹿连村全村共140户,除了一些去新疆、内蒙古等地打工的外,这里的人多年来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躬耕生活,延续着原始的生产方式,很少与外界接触。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学生大多也不善与人交流。“今年9月,来了个女老师,而且是漂亮的舞蹈老师。孩子们兴奋坏了,像看明星一样围着老师。藏族孩子虽然有舞蹈潜质,但从来没有接受专业教育。在和舞蹈老师配合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好管理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开始有憧憬未来的意识了,有梦想了! ”
“将来我想当一个音乐家和舞蹈家! ”如王来所言,眼神清澈的五年级学生孟才让吉这样告诉记者。而王来所说的漂亮女老师便是志愿者——武都区文化馆副馆长马灵娜。据介绍,今年6月,中国舞协将武都区纳入“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项目县区,有舞蹈特长的马灵娜踊跃报名担当志愿者,积极去酒泉市学习经验,下村里考查情况,坪垭八村小学成了她舞蹈志愿服务的第一个对象。“每次去学校,要先开1小时左右的车到山下,村里再用摩托车把我驮上山,但是每次看到孩子那种纯朴的眼神和兴奋的样子,再难也觉得值得。 ”马灵娜说。而这一努力,也将成为武都区这个甘肃陇南最贫穷地区精准扶贫中文化扶贫的重要抓手。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酒泉市玉门小金湾乡村学校学了舞蹈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提高了升学率,改变了孩子的状态的事在去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了介绍,在全国也有了影响,今年酒泉玉门独山子民族学校65个‘问题孩子’去北京跳舞,上央视录节目,回到学校都成小明星了,其中多人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这些都产生了极大示范作用。现在除了武都,甘肃很多地区都主动要求迫切希望开设舞蹈课堂! ”甘肃省舞协常务副主席苟西岩告诉记者。
“看到这个环境我想哭,但看到孩子跳起舞时却很感动,孩子那么小,但他们身体的感觉很纯、很真,骨子里就有的东西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传承。正如我们的舞蹈美育工程潜藏的舞蹈人类学的目标——画出民族的精神史,只有从意识层面给他们启迪,才能从心灵入手再到肢体,整合文化,激发出孩子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信念。无论好坏,任何一个孩子只要经过正规训练都会唱歌,现在舞蹈教育就应该像唱歌一样,让每个人都能动几下,就完全能在民族素养方面有建设性意义,这是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初衷,也是精准扶贫中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 ”看了八村小学启动仪式上藏族孩子真诚的舞蹈后罗斌感叹说。
当日下午与第二天,武都区琵琶镇两河小学和甘肃徽县银杏中心小学、东关回民小学三所学校也先后启动了少数民族舞蹈课堂。正如在琵琶镇两河小学启动仪式上孩子们手捧向阳花在山间骄阳下起舞,或许只需一缕阳光照进现实,太多为环境与贫穷所困的文化孤岛中,孩子们的人生便从此灿烂。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