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堂搬到太行山中
——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文艺志愿服务美术培训班办到山西穽底村
栏目:走基层
作者:本报记者 吴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刚进10月,山西省平顺县穽底村已是寒气凛凛,又赶上大风天儿,虽艳阳高照,却也有了几分冬日的感觉。临时搭建的简易棚下,上百人早早聚集在这里,小马扎、水壶点缀其中,他们拿着本子在认真地记录着。10月9日,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文艺培训志愿服务项目——山西美术培训班在穽底村开班。第一期培训班持续至10月15日,由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金石,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张谷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向迅,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硕士生导师何加林4位老师围绕山水画写生与创作进行培训。

  10月9日下午,开班仪式以及向小学生赠送书包、文具、画册的活动在穽底村神龙湾小学举行。从学员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本次培训活动充满期待。开班仪式刚结束, 4位授课老师就被学员们团团围住。也正因为学员们强烈的求知欲,原定10日正式开始的培训活动,开班仪式后就提前拉开了帷幕。据山西省美协主席王学辉介绍,本次培训活动网上报名的学员比预料中多出很多,有来自省画院、美术院校的教师,基层美术工作者、在校大学生,还有得知消息后自发赶来的,涉及范围比较广。

  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南至晋豫交界,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代表着北方山水地理地貌最典型的特征,孕育出了荆浩、关仝等山水画大家,诞生了独特的“太行艺术现象” ,更因为不朽的太行革命精神,成为了美术创作的理想之地。太行山在穽底村这一段重峦叠嶂、气势磅礴,伟岸雄奇又不失峻秀,用王学辉的话来说,这是让美术家不会失望的地方。

  美术创作离不开大自然,而此次培训班也打破了教室中上课的常规,将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老师教授山水画理论的同时,带领学员深入到太行山中创作写生,并现场示范、指导。“对太行山并不陌生,儿时看小说电影知道太行山是有名的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壁立千仞,嶙峋的山体给写生创作以及教学带来丰富素材。 ”第一次参加支教活动的何加林格外热心,他说要在这短暂的5天时间内想办法给大家多一些学习的机会,尽量把绘画的语言和技法教授给学员。继10月9日下午开班仪式后不顾旅途劳累给学员上课传授山水画笔墨知识后,晚上又在房间接待了3批来访学员,直到凌晨才休息。在何加林看来,支教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次锻炼和学习的好机会,不仅达成了教与学的合作模式,更让画家响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号召,深入到基层,创作出更有温度、有风骨的作品,“老乡在路边晒山楂、挂在屋顶上金灿灿的玉米……都让我切身感受到太行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质朴浓厚的乡土民情” 。陈向迅在10月10日的大课上,用了一个多小时给学员讲授山水画基础教学理论,使基层美术工作者受益匪浅。“现在号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面对真实的风土人情,对自己表现语言的提炼也是很有帮助的,画家基本生活在都市里,这样的活动弥补了都市生活中渐远的对自然的亲近” ,他说。

  授课之余, 4位老师带领各自的学员大清早便深入太行山写生,一边走,一边与学员交流,并对学员现场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解答。为了找到最好的写生位置,王金石带领学员们走了1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差点走出了穽底村的地界。张谷旻则现场示范,从选景到创作,手把手指导学生。几天下来,学员们纷纷表示开拓了视野,无论是技法还是写生的立场方面,从自己原本狭窄的思维中跳了出来,将美术创作上升到了中国文化的高度,并从精神境界方面收获颇多。

  到人民中去,对基层美术工作者进行支教,是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山西美术培训班是继四川巴中、黑龙江牡丹江、内蒙古包头美术培训班之后的又一次公益美术支教活动。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孙德华表示,文艺支教、文艺培训主要是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活动,贫困地区因诸多条件的限制,缺少艺术教师,支教或培训的初衷就是要为基层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本次山西美术培训班为期10天, 10月15日至20日为第二期人物画和花鸟画课程,将由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教授杜滋龄,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任惠中,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甘长霖、王伟平担任授课教师。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