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东扶持戏曲“打通最后一公里”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优秀代表,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观众朋友们先来认识一下京剧中的角色和扮相。 ”主持人话音刚落,板鼓敲起,好戏登台。净角包公、旦角孙玉姣、青衣杨贵妃等人物一一出场, 《拾玉镯》 《贵妃醉酒》等经典唱段也精彩亮相。在山东济南大明湖畔的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戏曲体验课堂里,前来参加“京剧体验日”的市民正饶有兴致地欣赏着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一个戏曲在基层的典型场景生动感人。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今年,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印发,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召开,提出要振兴戏曲艺术,并推出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为落实讲话精神提供政策支持。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广大文艺工作者贯彻学习、努力践行讲话精神,硕果累累,而全国各地保护、传承戏曲的热情及各种形式的探索也是蓬勃喜人。作为地方戏曲大省,山东的相关举措尤其引人注目。
近日,中央媒体文化山东行一行近30人奔赴济南、菏泽、曲阜等地,走进剧院场馆、基层文艺院团、戏曲人才培养基地、戏曲体验课堂、京剧进校园示范点、地方戏非遗传承保护中心等实地采访。从戏曲院团扶持到戏曲人才、观众的培养等方面,当地用一系列可贵的创新探索,为振兴地方戏曲做出了有效的努力。
“全链条”扶持机制激发新模式
戏曲观众萎缩,戏曲人才青黄不接,院团生存困难重重……跟全国各地的情况相似,新世纪以来,山东的戏曲发展也面临着种种亟待破解的难题。上世纪50年代,山东地方戏剧种多达39个,地方戏一度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然而,到2006年,山东能够演出的剧种仅14个。面对这些情况,怎么办?
自2013年起,在中央扶持振兴地方戏曲有关政策引领下,山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选题创作、加工提高、演出奖励等环节分别制定扶持办法。这一被称为“全链条”扶持机制的政策,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扶持资金1000万元,近30个戏曲传承项目从中获益。在济南市,2014年先后核拨艺术创作生产经费757万元,演出补贴721 . 45万元, 2015年核拨艺术创作生产经费855万元,有力推动了当地戏曲院团的艺术创作和演出;在菏泽市,则出台了引进人才的补助措施,为民营剧团配备演出器材,实施“送戏下乡”补助……
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各戏曲院团进行了戏曲繁荣发展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济南市探索“分区试点、院校合作”京剧人才培养模式,让国粹长久“落户”校园;菏泽市创新思路探索濒危剧种“依团代传”新模式,让古老文化薪火相传;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联合省内各级戏曲院团,实行免学费教学、订单式培养,探索地方戏曲艺术后备人才培养新路径。
活跃氛围,多渠道培养观众
“目前观众流失是个大问题,我们院团每个月都会组织几次体验日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艺术。 ”山东省京剧院院长郑少华不无担忧地说。尼山书院戏曲体验课堂让郑少华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通过戏曲展示体验活动,既锻炼演员,也培养观众。
端云手、踢腿、声音亮而身正,京剧《文昭关》选段被9岁的王昊琛演绎得有板有眼,这个就读于济南槐荫区纬十路小学的小男孩,几个月前刚在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中获得第二名。京剧进校园,在纬十路小学办得红红火火。
早在2009年,济南市教育局就把京剧进校园纳入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范畴,“现在,全市有1万多名师生能唱1至2段京剧经典唱段。他们中间或许不会产生京剧艺术家,但至少会成为未来忠实的京剧观众。 ”济南京剧院院长于鹤咏说。
济南市吕剧院利用北洋大戏院这一戏曲演出阵地,每年举办“我陪爸妈看大戏”“戏苑花正盛”吕剧演出季等活动,又与趵突泉公园合作,在公园里举办惠民演出,每年惠民演出50场,深受游客和市民喜爱。此外,吕剧院还广泛开展“公益演出走基层”活动,年均到社区、农村举办40余场公益演出,辅导业余吕剧艺术团体,赢得了广泛赞誉。
“即便几年没去那个村,一些老观众还是认得你,他们知道谁唱得好。不过我的粉丝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怎么听戏了。 ”在菏泽定陶县两夹弦非遗保护中心,前来演出的演员孔雪琴告诉记者。素有“戏窝子”之称的山东菏泽,有着非常好的戏曲文化氛围,很多人从小就有看戏、听戏、唱戏的习惯,特别是在基层农村。戏曲传承至今生生不息,主要依赖于庞大的观众群。记者了解到,根据山东省提出的“一村一年一场戏”的文化惠民政策,菏泽仅今年上半年“送戏下乡”就达2310场。
新模式人才培养接续断档
人才青黄不接,一直是戏曲传承的老大难问题。现年已74岁的柳子戏演员李松云,如今被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聘请为柳子戏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过去说“听戏听柳子,吃肉吃肘子” ,可如今柳子戏剧团人才断档严重,关键就是过去传戏是口传心授,没有曲谱,老一辈艺术家越来越少,年轻人学不会。
曾被并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柳子戏如此,山东当地颇有群众基础的吕剧院团同样面临着人才的困惑。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专戏曲教育断档的问题,因为院团萎缩,一些学生就业成问题,往往影响了招生。为此,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采取了与各地院团、票友协会和少儿机构联合的方式,从剧种发源地招收学生,培养过程则与京剧院、吕剧院、柳子剧团、梆子剧团等院团合作培养的方式,聘请各剧种老艺术家口传心授,由院团提供实践机会和人才出口。
据了解,目前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与各剧种院团合作办学,师生配比基本达到1 : 3 . 4的比例,并充分利用节假日到公园等场所进行实践演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参与合作办学的山东省吕剧院院长马常委告诉记者,自2007年合作办学以来,吕剧院承担了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课程,至今已培养了70名学生。
紧跟时代步伐,创新传承方式
除了资金扶持等方式,山东省各地还积极探索和创新戏曲传承模式,利用新的传播手段、采取多头并举的形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卓有成效的反响。
在济南市,当地紧跟时代步伐,完善文艺创作体系,打造“济南艺术创作研究人才网络暨济南艺术创作交流平台” ,运用网络打破文艺信息传播不通畅、文艺作品供需不平衡的局面。自2015年5月平台上线以来,目前其网络会员已超过百人。
在郓城县,当地山东梆子剧团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将跑旱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与动漫巧妙结合,打造出一部农村题材动漫舞台剧,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在定陶采访时,记者注意到,当地的两夹弦演出,不仅像《三拉房》这样的传统剧目深受喜爱,像罕见地运用了大提琴配器的新创剧目《春秋商圣》也大受观众欢迎。
上个世纪50年代,昆曲《十五贯》曾“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2014年以来,菏泽市通过整理恢复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的方式,使大弦子戏这一消亡40多年的地方剧种得以重生,培养了骨干演员15人,抢救挖掘了5个传统折子戏、 20多个经典唱段,并完成了《大弦子戏经典音乐曲牌》 《大弦子戏曲音乐集锦》等一系列图书、音像资料的挖掘、整理和出版工作。这一经验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首届文化创新奖和2015年山东省非遗工作“十大亮点” ,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