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品始终保持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
——记“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6月10日,成都。位于天府广场的四川美术馆新馆,虽然尚是工作日,已陆续有观众在门前排队领免费票,入场参观展览。馆内一楼展厅,国画、油画、版画、水粉水彩、雕塑等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或写意壮美河山,或反映市井风情,或描摹建设现场,情致多样,美不胜收。长者点头神会,小孩好奇指点,学生兴致勃勃地跟随老师前来。

  这是“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在四川美术馆新馆展期内的寻常即景。5月23日,四川美术馆新馆正式开门迎客。当天,由四川省文联、省美协主办的“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在这里开幕,展出了包括国画、油画、版画、水粉水彩、雕塑等美术类型共100幅(件)优秀作品,是四川省文艺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新成果。

  连日来,市民观展热情持续高涨,每天进馆人次达数千,开展首日更是观众爆满,以致主办方不得不一再延展,从6月13日结束延至6月23日,并且每周五、六延迟开放至晚上9点。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参展人数已达10万人次,媒体报道、网络搜索达410多万条。主办方预计,至6月23日,累计观众有望突破15万人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五部委在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 2014年10月,四川省文联和省美协在全省美术界启动“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旨在通过工程的实施,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彰显巴蜀地域人文特色,宣传四川大美、中国大美,用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图画、感人的形象,以山水花鸟、人物画和雕塑为载体,表现四川的秀美山川、绿色生态、风土人情、百姓生活、灾后重建、发展变化,宣传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人民的多彩生活,为四川美术人才梯队建设搭建新平台、探索新模式。

  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蒋东生在介绍经验时表示,“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之所以取得如此广泛、良好的反响,主要是因为它有明确的创作主题,即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同时又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群众作为表现主体,从四川的发展变化和群众现实生活中挖掘题材、提炼主题,反映人民心声,让群众从作品中看到美好生活,给人民带去真善美的审美享受。创作工程彰显时代性,展示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城乡巨变,弘扬了抗震救灾精神,又遵循艺术规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广泛深入的采风创作,自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使作品始终保持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

  热情讴歌抗震救灾精神和灾后重建风貌

  偌大的展厅,布局简洁大气,有序地展示了国画、油画、版画、水粉水彩、雕塑等作品。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邓涛介绍,这些作品都是参加此次工程的艺术家经过广泛深入的实地采风而创作,期间不少艺术家多次深入基层,实地考察,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在1100多幅(件)参选作品中,经过严格评选,有300余幅(件)作品入围,并最终产生了100幅(件)优秀作品。其中,艺术家年纪大的已年近八旬,最小的才18岁,还在大学里读书;艺术家有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充分体现了工程和展览的广泛性。

  “这是青川县城,这是羌寨,这里表现的是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后的一场婚礼,你看路边的民居建筑,都是后来新建的,人们刚搬进去不久……”四川省美协常务副主席、四川美术馆馆长梁时民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仔细地介绍着,从作品表现的题材,背后的故事,到运用的技法。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展览中,不少作品都把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以及文化遗存的保护当做题材,并用生动的笔触进行了充满生活气息和乐观向上的表现。

  梁时民所说表现婚礼的作品,是画家刘学伦的国画作品《芦山大溪乡的春天》 。芦山发生地震时,刘学伦曾第一时间赶到当地。他告诉记者,他常去大溪乡,对那里很熟悉,一直想表现当地普通人的生活。这次接到任务,通过文联的协调,马上就去了。“一路过去,到处都在搞建设,当时大溪乡已经入住了,于是看到了这场婚礼和路边的坝坝宴。我是画人物画的,这次画得一气呵成,除了个别地方完善构图,几乎没做任何改动和渲染,画中穿着少数民族盛装的妇女、小孩,都是即时所得,反映了当地群众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知情人告诉记者,为了此次创作,刘学伦曾先后六次到灾区去采风。

  邓光源的国画《第二故乡》表现灾后重建工程队员与当地群众的情谊,刘起伏的《羌山依然美丽》 、何冠霖的《云上的街市——萝卜寨》 、赵建华的《老羌风情》等表现地震前后羌寨风貌,杨政的《裂谷飞虹》 、陈松的《乡村巨变》等表现热火朝天的建设及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等等,艺术家们热情讴歌了四川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迸发的坚韧不拔的时代精神。

  浓墨重彩描绘壮美山川和美好生活

  四川自古得天独厚,山川形胜,钟灵毓秀。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那看不尽的森林草地、河流湖泊、高原草甸、雪山冰川……向世人展示着四川的瑰丽景致、壮美河山。这里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多民族、多源头的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又兼容并包的巴蜀文化。巴蜀美术,从这里蕴育、发展,秉承历代名家大师之厚德文脉,产生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名家大家和老中青结合的美术人才队伍。这些都成了艺术家激荡内心的情感和形诸笔墨的素材。

  画家李兵长期钻研传统水墨的技法,又通过深入生活、积极写生,此次他的参展作品《海螺沟日照金山》 ,可谓集写生积累与传统精神为一体,探索性地提炼出了“块斧劈皴”和“挤白”“衬白”等水墨雪山的画法。画家程峰是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经常带领学生到五通桥写生。他说:“我是做文物保护工作的,很多时候,写生其实也是一种对文化记忆的记录,比如我画五通桥,旁边有一个垃圾中转站,苍蝇满天飞,旁人都以为我是疯子,但我知道画桥的价值;我画乐山的榕树,郭沫若曾因为在那里打架而被学校开除,类似的故事点滴,连缀成风俗民情和独特的乡愁,这是我去写生最深刻的感受。 ”

  钟华是体制外青年画家,此次以国画《峨眉清岚》入选优秀作品并参加了展览。为了此次展览,她前后去峨眉山三次,画了数十幅画稿,都觉得不满意,虽然对峨眉山已经很熟悉,但总觉得还缺少了什么。她告诉记者,最后一次,为了求证为什么,她又去了峨眉山,住在一个寺庙里,偶遇常去采药的一位老师傅,聊到自己的画,并拿出画来向他请教。老师傅便跟她讲了一个四姐妹化身为峨眉山的故事,点拨她说,你要画出神仙的脸和身材。她听完茅塞顿开,找到了墨韵感,回到家里,四天一夜就完成了画作。

  在此次“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中,主办方多次开会进行了广泛的组织动员,形成了影响巨大的规模效应。从雪域冰川到阆中古镇,从峨眉山到甲居藏寨,从都江堰到蜀南竹海,艺术家们也都是多次深入生活采风,或有联络接应,或自主前往,或融入城乡市井,或常驻边穷地域,从而创作出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作品。除了充满巴蜀地理风貌特点的画作,老百姓的生活也大量地被引入创作。

  林泉的《观音庙老茶馆》表现了老百姓的休闲生活,林跃的《春日暖阳》描摹的是草原上的放牧,周七的《三月》描绘农村生活,杜方晓的《新酿》讲述酿酒工人的生产生活,穆晋国的《黄桷树》展现市井街头的小景,贺丹晨、王建彬的《春韵》反映公园里的群众歌咏活动……一个个画面和场景,充满生活气息、烟火味道,表达了艺术家对身边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画家周平的作品叫《蜀村风貌》 ,他说:“我画的是川西平原的生活场景,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如何表现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那里竹子很多,于是我选择了一个老百姓在竹林边遛鸟休闲的画面,这样又好看又有生活气息。 ”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持续推进

  “坚持实地采风创作,用全新的视角和手法,表现当代四川风土人情,作品感情充沛、真实,引起观众共鸣。 ”在评价此次展览时,梁时民保持着画家特有的矜持和淡定。而蒋东生则显得很激动,很振奋,特别说到不少参展作者是80后、 90后,“公开透明的评审使得新人涌现,为展览注入了众多新鲜血液” 。记者了解到,其中年龄最小的参展者,是1996年出生、现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的顾紫璐,她的参展作品是版画《春雪》 。

  蒋东生说,这次创作工程把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评选,极大地调动了艺术家实地采风、安心创作、潜心打造的积极性,一些老艺术家并没有因为名气大、关系熟入选,反而是年轻人获得了机会,涌现出一大批新人新作。这样的工程模式,为培养人才梯队提供了重要参考;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样的优良传统传递到青年艺术家中,更将培育新一代的良好艺术风尚。

  此次“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的举办,其实还有一段渊源。2012年4月,中国美协和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启动“大美四川——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 ,邀请近80位美术名家和青年美展获奖作者分三批深入四川成都、阿坝、甘孜、德阳、绵阳、广元、凉山等地采风写生,基本涵盖四川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恢复重建后的地震灾区。与此同时,四川省美协也积极发动省内画家开展创作。可以说,此次“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既是前述活动的“姐妹篇” ,也是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接力篇” ,在各个层面获得了众多肯定和广泛的好评。

  6月12日,四川省文联召开2015年全省文艺创作工作会,总结“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经验,又部署了“五大文艺创作工程” 。它们分别是:“诗咏四川”书法创作工程、 “图说四川”摄影创作工程、 “人文四川”民间文艺创作工程、“唱响四川——老百姓最喜爱的歌曲”音乐创作工程、 “塑造四川新形象”微电影创作工程。主办方透露,目前正在制订方案,争取年前能全面展示五大工程的创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