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邵杰) 6月13日,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文化委、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办的2015年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举办。
活动期间围绕“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主题开展了近十项系列活动,在展示和宣传近年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维修成果的同时,还对全国各地涌现出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典型事例进行了宣传推介,以期引导、鼓励广大公众共同保护文化遗产,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其中,因体量大、结构复杂、技术难度高,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我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的大足宝顶山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历时8年艰苦攻关,创新性地运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在文化遗产日当天正式向社会开放。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记忆·传承·中国梦—— ‘十二五’全国文物保护成果展”全方位、全景式展示了我国“十二五”期间世界遗产申报管理、抗战文物保护利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大遗址保护等工作成绩,向社会展示了文物保护维修在传承文化、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文物局与中国摄协共同主办的“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摄影展”用镜头记录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成果、留住人们的浓浓乡愁;“第二届丹青记忆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用绘画形式反映了今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土司遗址。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表示,这些内容丰富的活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成就,和全社会关心参与文物保护的可喜变化,为今年的文化遗产日增添了亮丽的风采。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对文物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累计投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237亿元,有力推动了我国文物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物保护践行国家战略、传承中华文脉、促进社会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助力,取得了显著成果。大运河、丝绸之路成功申遗,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总数已达47项,稳居世界第二位;“海丝”申遗和水下文物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初步构建起“立足沿海、兼顾内水、依托中央、调动地方”的水下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布局,极大地丰富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三峡、南水北调等重要基本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留住了文化根脉;长城、“南海I号”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等重点工程顺利实施,让珍贵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