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应提炼生活营造良好“代入感”
栏目:钟鼓楼
作者:楚卿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事件】3D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打破动画电影单日票房纪录

    【观点】动画应具有与观众同呼吸、共成长的代入感

  今年儿童节之际,3D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上映,令不少已经成年的80后、 90后也收到一份“节日”礼物。“哆啦A梦拿出兜里的道具,我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明明是很欢乐的故事,看着看着眼眶却湿润了” ,时光网上,不少观众观影后如是感叹。据报道,这部电影以上映首个周末单日票房8500万元和8800万元的成绩,打破了《功夫熊猫2》在中国内地保持4年的动画电影单日票房纪录6700万元。

  正如片名“伴我同行”一样,漫画和动画《哆啦A梦》陪伴许多80后、 90后走过了童年时光。其中,让人轻松记住功课的“记忆面包” ,不同语言的人吃下去就能彼此交流的“翻译年糕” ,通往幻想世界的“假如电话亭”等各种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发明创造”令观众记忆犹新;此次《哆啦A梦——伴我同行》之所以吸引大批成年观众,不仅源于人们的怀旧情绪,更因为故事与观众一同“长大” ,关注了主人公爱情理想的实现。凑巧的是,点击网络视频连载的TV版动画《哆啦A梦》 ,最新的一集也是一个关于大雄与静香成年后结婚的故事。这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漫画连载,积累上千剧集,至今仍在更新,令各国不同年龄观众百看不厌的动画,其制作、放送等环节固然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笔者以为,它带给中国动画最大的启发,莫过于与观众同呼吸、共成长的良好代入感。

  据笔者观察,目前热播的中国动画大多数并不具有这种代入感。比如《熊出没》中光头强和熊大、熊二的对决,其实是精英VS草根的成人模式,熊大、熊二争向母熊翠花献殷勤的行为,也充斥了低级的成人趣味,故事中并没有一个承载儿童乃至青少年视角、情感的人物形象作为观赏支点;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尽管各具性格的羊群与观众心理较为贴近,但其模仿“猫和老鼠”所形成的“整人”模式,在观众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映射。以上两部动画作品吸引观众的,是失败者屡次出丑所带来的低廉笑料,这种旁观式而非体验式的观看,或许可以哄骗感官,却无法愉悦心灵,也就无法拥有《哆啦A梦》那种经久不衰的魅力。

  到底什么是“代入感” ?日本知名漫画家团体CLAMP作品《X战记》中的主人公神威,虽然是拯救地球的少年,个头却很矮,身高只有162厘米,在被问及为何如此设定时, CLAMP成员回答,他个子不高,这样的话,读者即使是女孩子,也很容易代入自己。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日本动画《名侦探柯南》中“身体变成小学生,头脑依旧是名侦探”的设定,也是为了照顾从儿童至青年的广大观众群体;故事中“少年侦探团”的组成,主人公加“青梅竹马” ,加“瘦小刻薄”和“壮实霸道”的两个损友,和《哆啦A梦》中大雄与小伙伴的组合如出一辙,诸如此类设定,正是从观众身边生活中提炼而来。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漫画家都是60后,距离童年已经相当遥远,仍能营造出细化到身高、性别、年龄等参数的代入感,对观众需求的体察不可谓不入微,对作品设定的构思不可谓不精致。

  在代入感的营造上,中国的教材比动画做得好。上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材主人公李雷和韩梅梅,虽然只有简单的英语对话,形象却深入人心,以至于几年前这两个人物在人教版的新英语教材中“长大” ,却“谁也没有牵着谁的手” ,引发了80后集体伤感,并由此催生了一系列“李雷与韩梅梅”主题的漫画、歌曲、微电影、话剧。反观中国动画,一位业内人士曾透露,某部“整人”模式作品中,被“整”的人物是以制作团队的上司为原型创作的,每集故事的灵感来源就是如何令“上司”出丑,以“阿Q精神”主导创作,无怪乎作品格调不高。

  一些业界人士和研究者谈及中国动画,往往在探讨故事、人物、脚本、分镜、画风等不足,笔者以为,比这些因素更值得优先考虑的是,制作者应彻底抛弃自以为是的创作态度,像大众文化产品模式已趋成熟的优秀网络文学、畅销小说、青春电影的创作者那样,切身考虑读者、观众的心理需求,为之提供观赏的支点和体验的入口,如是,才有可能伴观众、读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