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变,33年的情谊也没变”
——记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赴云南红河采风创作活动
栏目:走基层
作者:本报实习记者 范雪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哀牢山中,红河南岸,青山翠竹环绕的哈尼山寨,无数级层层叠叠的梯田仿佛一首首高原上壮观的乐章,哈尼族人唱起了祖先的歌—— “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像石头油一般珍贵,祖先传下来的古歌像药根子一样珍贵……”

  “哈尼古歌主要涉及哪些内容呢? ”

  “哈尼古歌,用汉语说就是哈尼哈吧,涉及到人生礼仪、风俗节庆、梯田农耕等内容。 ”

  “您使用的是什么乐器? ”

  “这是四眼小巴乌,是我自己用小竹竿做的。 ” ……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采风团的艺术家们对哈尼古歌的众多好奇和疑问得到了哈尼族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一一解答。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的精品力作,5月11日至12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组织邵恩、郭小笛、赵石军、黄荟、赵景杨等多位艺术家来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开展创作采风活动。其间,他们观摩研习了哈尼古歌、哈尼多声部合唱乐作歌等当地少数民族艺术形式,与当地民间艺人们展开了深入交流。

  此外,采风团一行还来到元阳县哈尼小镇对中国交响音乐实践基地备选地址进行考察。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表示:“虽然过去我们也听到过一些哈尼族音乐,但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表演形态,这样特殊的调式音阶,特别是其中不稳定的调式主音,多重调性的同时演绎,很值得我们分析研究,会为我们的音乐创作开启丰富的宝藏。 ”关峡介绍,接下来将邀请更多的作曲家来到红河,在不破坏哈尼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将其与器乐创作结合起来,探索现场景观演出等多种表演方式来展现哈尼族音乐。

  “你现在还好吧? ”

  “我还好,这是我的儿子。看到你们能再来,我太高兴,太喜欢了。 ”

  “就是这个音乐,一演奏起来,太熟悉不过了。 ”

  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5位青年学子,一路翻山越岭,深入到云南红河深山之巅的阿扎河乡垤施村。2015年5月13日, 5位同学中的3位——关峡、郭小笛、赵石军再次来到这个被誉为“歌舞之乡”的村寨。当年只有17岁,曾以隆重彝族歌舞迎接他们的李阿帕如今已经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隔33年,李阿帕和她的彝族同伴再次载歌载舞欢迎这几位老朋友,大家共同回忆起了33年前的那次采风活动。著名作曲家、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作曲郭小笛感慨地回忆道:“当时路不通,我们从早上走到晚上才走到,这次来听到熟悉的音乐,见到熟悉的人,很激动。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在我们再次来采风,希望能够对具有丰厚积累和沉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进一步的挖掘和提升。 ”

  “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那么多村民载歌载舞迎接我们,大家一起喝酒、唱歌,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天亮。在此后的音乐创作中我们不断地运用这些音乐素材来表现少数民族的情感,这么多年了,他们的音乐几乎没有变化,一听就回忆起来了。 ”关峡采用彝族音乐元素及当年的采风经历创作的小提琴曲《彝歌》便表现了当地群山的巍峨及村民的热情,以纪念当年的那次采风。著名作曲家、中国东方歌舞团音乐总监赵石军表示:“作曲家的创作不能空想,需要各种采风的基点,采风对作曲家非常重要。 ”

  随后,艺术家们还来到红河州红河县普春村田间地头,实地观摩了哈尼多声部民族民间歌舞,对这个被称为哈尼社会口语传承的“百科全书”进一步采风研习。5月14日,采风团来到蒙自市创作采风,并与红河州委宣传部、州文体局、州文产办、州民研所、州艺研所、红河学院音乐学院、红河州音协有关人员就对红河当地少数民族音乐等文化内容的传承、保护与传播等进行了交流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