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文艺电影《念念》《闯入者》在五一档票房惨淡
【观点】多为那些无法占据或进入院线的电影探寻得以展示的出路
刚刚过去的五一档,两部文艺电影《念念》和《闯入者》相较于同期上映的几部电影票房显得极为惨淡,而影院对这两部作品的排片量之少更是令两部电影的导演张艾嘉和王小帅深感无奈与无助,分别发出“我接受票房的事实,但不认为这是失败”和“这可能是商业片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严肃电影最坏的时代”的感慨。
针对这一现象,不少人认为两部电影在院线排片上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是造成其票房沦陷的主要原因。而院线方则认为“既然你拍了文艺片,就要做好寂寞的准备。如果你不想再寂寞,那就别再用文艺片的思路来局限自己,否则就没市场” 。所站立场不同,关注点有别,双方难以苟同可以理解,但文艺电影乃至严肃电影在院线所面临的尴尬境遇却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在院线“受限”的还不光文艺电影,更有很多中小成本电影一样难以走进院线。此前发布的《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出产618部故事片,但能到影院与观众见面的仅有259部,其余359部影片则石沉大海。这其中既包括本就不是为了进院线公映而只为卖版权的,也包括了大量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得到院线支持的影片。而这些未能进入院线的影片中,不乏一些主题突出、故事感人、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然而由于缺少商业价值却难有与观众见面的机会。
是不是观众真的不需要这样的影片呢?答案显然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的电影院大片当道,大制作、大场景、大牌演员,注重商业性,却难觅那种平实质朴、正能量满满的影片。其实,电影在创作之初就在默默寻找着它的观众,这也就是电影的分众化发展。如今,观众的口味也是千差万别的,其多样化、层次化的文化需求,于我们的院线而言,自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只是提供一些可供观众哈哈一乐的快餐产品,它同样需要给严肃电影一个空间,因为观众除了形而下的娱乐休闲更需要形而上的价值引领,尤其是对于那些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或尚未定型的青年人和小孩子们。
票房高的电影也并非是好电影,好电影要传递中国价值、中国元素、中国精神,它们更需要一个突破口和展示的空间。那么,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像法国一样成立艺术院线,限制大片排片还是像美国一样选择大片淡季,争取主流院线?笔者以为如果相关部门能够给予政策支持自然甚好。而业界也在积极探索这一问题的调和之道。此前,北京影协开展了一个电影公益放映活动,目的就是为那些无法占据或进入院线的电影找一个得以展示的出路,从目前已开展的几场放映活动来看,不仅观影者众多,而且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中国影协这些年也通过“百花放映”和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一些展映单元活动,让不少“严肃电影”和中小成本电影有了和观众见面的机会。
笔者以为,这些探索和努力无疑都是对院线的一种有益补充。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机构和民间力量参与进来,通过多种渠道和文化形式让那些很难进入院线、在商业上走不通,但却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影片走近观众,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电影市场生态平衡,同时也可以避免文艺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