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不是一座宅子一笔钱,
我们该如何继承?”
栏目:特别报道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今社会上时常兴起的“传统热” 、“国学热” ,总能让人联想到“中华”二字。“中华美学精神”命题提出后,“传统热”再度掀起,专家学者们对于传统的探讨和反思也更进一步:在“后传统”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传统,又面对着怎样的传统,传统应如何理性传承……在中国文联主办的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上,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的关系成为大家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传统变动不居,中华美学精神不应该有一个固定含义

  “继承传统和回归传统都是伪命题,是不可能的。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罗小凤认为,传统不是一座宅子,不是钱,传统是每一代人重新发现并建构起来的,不像一笔遗产一样可以继承,“艾略特在1917年《传统与个人才能》里就已经提出传统是变动不居的,不能继承,王家新也曾说传统是被一代代人发明的,传统随着时代变化有着新的内涵加进去。 ”

  继承传统不等于回到古代,对于传统应如何理解?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看来,中华美学精神研究,至少应该包含两个传统,一个是近代以前的古典性传统,一个是近代以来的现代性传统或新文化传统,二者之间是贯通的。他强调,“我们提到传统的时候经常以为是唐诗宋词,就只是古典性传统,遗忘了新文化传统。 ”梁启超曾提出“三个中国”概念,即先秦到秦汉之际的中国之中国,唐宋之际的亚洲之中国,清末的世界之中国。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三个中国或更多中国演变过程中生长起来的,不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含义。

  “我们处于这样一个语境之中,形成了民族独特的东西,我们生活在一个前人生活过的地方,这是挣不脱的,用抽象的语言说就是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认为,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任务,不同的口号,口号是话语,是要针对现实做点什么,就像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 ,那时候传统无所不在,要革新很难,这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话语。如今说“继承传统”也是一种话语,是要找回对我们很重要的一种东西,但是要选择对当下还有价值的东西,古为今用。

  变还是不变,这是一个问题

  创新容易继承难,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研究戏曲多年,指出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就拿着放大镜看传统戏曲的糟粕, 80年代传统戏曲更是面临质疑,是不是要用现代派艺术来代替它?至今三分之二的戏曲传统没有能够继承下来,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创作新剧目,一方面是因为大环境需要,一方面也是因为一演经典剧目就露怯,他们不敢。一些人改编剧本,往往把最精彩的部分拿掉,因为知道根本达不到以前的水平,于是有意识地躲开,以创新为幌子来回避在前辈面前的不足。实际上,传统戏比新创剧本更有市场,更受老百姓欢迎。面对传统剧目的大量丢失和传统表演水平的下降,傅谨希望戏曲回归传统,演员们多练功。

  艺术能不能变,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高建平认为,艺术当然要变,但不要简单地求变,片面地进行中西合璧、现代化,这对传统来说可能是一种破坏,而一定要坚持最本质的东西,任何新东西的纳入都要谨慎,有所坚持,一些东西才能得以保存,保存在那儿就是胜利就有未来。旧传统以什么形式存在?是作为一个新的生命体融入到现代生活中的存在,还是作为博物馆式的存在?高建平分析指出,有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一个博物馆式的存在,但有时候它在生活中并非没有根基,旧戏可以去看,旧的文人画也还会有人挂在客堂里。

  继承中国传统可以有多种路径,变与不变都需要一定的尺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中国画为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指出,继承与创新有三条路径,第一,原汁原味地保存继承,做成未来的博物馆艺术,比如就学吴昌硕,或者就学八大山人;第二,中西结合,西方的、亚洲的、阿拉伯的等等,不管来自哪里,将各种元素嫁接融合进去,通过艺术家价值目标的追求,可以设定绘画风格绘画语言;第三,把中国绘画技巧彻底打碎重组,把现代观念融于其中,你可以读到中国画的基本元素,但是正如高僧所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不是山水画,又是山水画。“传统不是不可以打破,或者自我更新从内部打将出来,或者采撷他山之石,都可以。 ”

  传播中国文化不只是读《弟子规》 、着汉服

  “给孩子学《弟子规》 ,真的能传播中华文化吗?谈意象兴味,谈尽善尽美,普通老百姓真的能理解接受吗?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史论教研室主任徐煜提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宣传推广一直都没有忽略过,但是可能对艺术的作用更大,与社会相对脱节,“一个跳骑马舞唱‘小苹果’的社会,很难选择高雅的美学精神作为日常体悟对象。 ”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也对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命题进行了反思,认为很难想象传统在工业化社会的全民建构。有人说中华文化是拯救现代社会的良药,周志强表示,这是由于我们对中华文化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待传统文化有着过度浪漫的幻想。中国靠作坊起家,小成本、小投入、低科技含量、高利润,作坊规定了我们的基本文化属性,保守主义,小富即安。改革开放后中国小型企业大量发展,作坊生产成为基本逻辑。“我们现在谈回到传统也有意义,但是我们的科技水平还处在起步阶段,不能把提倡传统文化等同于之乎者也或者披汉服敬孔子,而是在现代社会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继承和创生新型的传统文化。 ”

  继承传统也要避免盲目自信。西方近年来兴起宇宙学、心灵学热,有人认为与中国传统契合,是西方文化的东方转向。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刘成纪指出,这只能证明西方文化强大的吸纳力,我们首先不要陷入虚假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极端自足性。他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的共通性永远大于差异性,做美学研究的目的是在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打开通道,而不是筑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