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因轻忽坏了演出规范
栏目:钟鼓楼
作者:王嘉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说来可能像是一场荒诞剧。笔者购票走进剧场观演,然而突如其来的是一种土豪的感觉——剧场里除了自己再无其他观众,以致暗问自己这是被包场了吗;同时也怀疑,演出是否还会正常开始。陆续又有观众进来,却是稀稀落落,中途还有观众退场。后来才得知,他们是在不远处广场接受了送票被拉来剧场观看的。这是笔者在山西某剧院观看一场商业性“二人台”晚会时遭遇的情景。

  在演出剧院场外现场拉观众,这种行为不由让人想到一词—— “拉客”“拉白客”“拉水客”等等。略为毒舌,但此形容大抵并未失当。这场演出本并没有列入该剧院的演出列表,也缺乏宣传,最后临时救急才出此“下策” 。但是,作为演出方,既然决定演出方式是售票,但面对残酷的票房情况时又不得不把正常的票房经营来破坏,实在值得商榷。它反映出当下一些演出团体在演出上定位不明、举棋不定,结果两边都举止失维,自伤形象也损害了演出规范。

  正常的商业演出,自然有包装、宣传等一系列的市场运作手段。其中一条,少送乃至不送票,是应当遵守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商演的规范,养成观众“买票看戏”的习惯。一般的做法,公益性演出往往是送票的,但其目的在于导赏和普及,主要是为了更广泛地扩大受众范围、提高观众的欣赏能力和水平。简言之,一为演出谋目前的市场效益,定位在培养观众的“市场习惯” ;一为演出谋长期的良性影响,定位在培养观众的“艺术习惯” 。定位不明,以演出现场的情形来定夺举措,既伤害了市场的演出规范又“低到尘埃里”地拉低了公益性演出的形象,可谓不成熟、不明智,让人不得不反思。

  相比之下,一些娱乐明星的巡回演出往往做得比较科学,策演方会对演出当地的粉丝数量、市场需求、市场消费能力等进行摸底分析,确保演出收支平衡或盈利才进行最终敲定,同时利用立体式大覆盖的媒体宣传,炒成全城热点。但一些戏曲演出往往并没有这种前期的市场调查工序,也缺乏宣传意识。或许是政府的补贴垫本,或许是不指望票房经营来赚钱,或许就是打算赔钱演出的,但既然定位为商演,就应该接受一个事实,即按市场规律运作,该宣传时就宣传,少送乃至不送票更不用说到广场临时“拉客”了。但事实却是,某些演出似乎既沾了补贴、赞助或者包场养成的懒习气,又不甘“公益”掉票房收益,或者理所当然地认为公益性演出就不必宣传、观众趋之若鹜,却不知如此暧昧的态度不仅是对演出本身不负责,对市场规范和看戏观众也是很倨傲很不负责的。

  目前,各类戏剧演出市场票房定价并非是百姓莫及的,阶梯式票价档位的出现,形成观众的阶梯性选择,不同演出座位区域的观赏方式使进剧场观演已不再奢侈。这种设计,无论是商演还是公益性演出,都为演出定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若为商演,观众因有选择而少望而却步;若为公益性演出,又有相应的文化惠民政策补贴等。整体而言,都立身于不坏规矩之上。当一些人嚷嚷着演出萧条、观众不买票之时,当一些公益性的演出正做着各种艺术普及的艰辛努力之时,很可能,观众正在“坏了规矩”的演出环境中大量流失,实在让人痛惜。

  在一场演出的运营模式策划中,正确审视是商演还是公益之定位是一种应秉承的严肃态度。或者,心无他物,让公益演出的大门向所有观众敞开,做到公平公益;或者,让商演的票房与上座率真诚真实,守规则不赠票,让演出运营过程坦坦荡荡。演出繁荣无需满场的“水客” ,要的是真诚的观众。这需要演出者自身立规则、守规范,也需要有效的公益性普及。因此,演出定位,切勿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