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送下乡:
当心引发“水土流失”  莫忘培育农村市场
栏目:两会关注
作者:本报记者 董大汗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者按: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志愿服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送文化”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起来,在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对“送文化”的认识还存在盲区和误区:比如,单纯地强调从城到乡单向度的“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所有问题;再比如,过度强调“送文化”的公益性对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而这些在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新课题,也引起了一些政协委员的深入思考。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和盛小云在对“送文化”活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在“送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农村文化自身的建设,并处理好免费与收费两种文化服务之间的关系。这些意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既要送文化下乡,也要重视农村文化自身建设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但一段时期以来,传统村落空间、民俗民艺样式、文化传承人以及可发展生产的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文化资源流失加剧。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认为,这一现象的症结在于农村文化建设没能与农村生产生活充分结合。此外,在过度强调城市化进程的环境中,所谓城市“文化下乡”以及消灭所谓的“城乡差别”往往是把农村当成了没有文化的区域,切断了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化”之根,对文化生态构成人为破坏,引发文化的“水土流失” 。因此他提议:不要总提送文化下乡,要尊重农村文化自身建设。

  潘鲁生分析认为,这种“水土流失”主要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传统乡土文化被边缘化,恋土情节趋于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空心化”问题,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吸引力,农村生活缺乏文化活力,村庄格局缺乏协调性推进,制约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结构缺乏内在文化支撑,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进入城市,缺乏文化认同,并导致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其精神素养和知识技术等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引发出了具体的社会问题并对城市相关产业的提升与发展构成了影响。

  面对农村文化的“水土流失”问题,潘鲁生强调要关注农村自身文化建设,涵养文化水土,修复文化生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真正提升生活质量,让人们有家园的归属感、家族的荣誉感、家庭的幸福感,愿意衣锦还乡。他建议要尊重农村自身文化建设,关注文化生态,对空壳空巢的村落进行内容补给,发掘盘活农村文化资源,激活农村文化的活力,提振农村文化面貌,促进传统文化再生,恢复乡规民约,鼓励精英文化知识等回归乡村。具体而言,民俗活动是一种文化凝聚力,传统村落保护要有生活内容,要有传承人。在一些传统村落,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民俗信仰,可以自发恢复一些地方性民俗礼节活动,包括自愿举行的宗亲祭祀活动,鼓励恢复本地优秀的乡规民约等。他以云南的一些传统村落为例分析,认为在那里家家户户都有供奉宗族和随时代更新的“天地国亲师” ,是当地老百姓朴素的信仰,也是民间的文化血脉,对于这种文化的凝聚力应当重视和维护。

  此外,潘鲁生还建议专家学者可以组织志愿者,帮助开展乡村口述史整理,修家谱、族谱,留存村落记忆,增强传统村落的向心力,开展传统村落宣传,增强村民的文化优越感;一些拥有丰富且富有特色的手工艺资源的传统村落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手工艺,鼓励村民从事传统手工艺劳作,以家庭作坊为主体,前店后坊,成立农村手艺合作社,并加强高校和专业设计机构的教育科研协作,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在手工艺资源特别充分、而且手工艺形式适宜的村落,可以完善手工艺循环经济模式,实施手艺品牌战略,形成既保护文化遗产又使村民致富的发展特色。

    全国政协委员盛小云:送戏下乡“公益性”应有政策“差异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表示,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市场一派繁荣,但由于起步较晚等因素制约,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水平明显偏低。她认为,乡村的文化消费基点低、潜力大,应该以演艺产业为突破口,着力发展演艺、电影、网络等适合乡村的各种文化产品,把乡村“文化蛋糕”做大,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个发展新思路。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免费与收费两种演艺服务的关系,逐步培育健康的乡村演艺文化市场。

  盛小云认为,过去提倡“送戏下乡” ,很有必要,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形式,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但由于“送戏下乡”多为免费,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一方面,由于是政府买单,或由演艺单位承担,而现在专业演艺团体多数已经改制为企业,因此这种文化产品供给形式给政府和演艺单位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存在难以形成持续性、长期性、普遍性供给机制的问题。另一方面,观众养成“白看戏”的习惯,这对培养观众良好的消费意识和长久的消费习惯是很不利的。

  盛小云说,要破除公益性“送戏下乡”一律免费的偏颇观念,“公益性”并不等同于“免费” 。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的人群,区别对待。对“老少边穷”地区仍多实行免费送戏下乡的政策;对于一般地区的乡村,可实行低票价演出的政策;对发达地区,可根据农民可承受的水平适当提高票价;对业余演出团体多实行免费政策;对专业演出团体多实行低票价政策,这都是送戏下乡公益性的体现。关键在于,当前亟需建立起以社区、乡村为基本单位的文化产品供给和消费的可持续模式,通过这种文化产品长久供给和政府的合理补贴,提高文化产业的供给效率,有效地培育乡村和小城镇的文化消费习惯,从而随着未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实现文化消费的同步增长。

  盛小云表示,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大文化下乡、文化惠民的力度,但不同地区情况差别很大。有的地方资金不足,使文化下乡举步维艰;有的地方虽不缺资金,但文化下乡活动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为了更好地保障文化下乡的活动正常进行,建议以政府为主导,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分别建立和完善文化下乡专项资金制度,重点用于扶持文化精品的创作和演出活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以及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要鼓励县市两级公共服务机构开展群众文艺创作与演出,扶持有一定规模和演出能力的业余剧团、民办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为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培养群众对文化消费的意识打下基础,也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和利好,让文化产品借助市场机制更广泛有效地推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