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文学创作需要更多“许三多”
栏目:钟鼓楼
作者:何勇海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在一次专家学者就“军事文学现状与前景”展开的研讨中,与会者表示,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当前的军事文学创作有些捉襟见肘,青年创作人才青黄不接成军事文学发展最大掣肘,后继军事文学青年作家需要培养。这的确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军事文学堪称中国文学的生力军。而今,军事文学创作却明显风光不再,作品不仅缺数量而且缺质量;有一些作品打着“军事文学”旗号,反映的却是一大堆军营之外的社会生活和与军营背景格格不入的思想内容,缺少“军味”与“战味” 。可以说,军事文学正在日益被边缘化。

  事实上,无论是军营读者,还是军营之外数量众多的军事文学“发烧友” ,仍需要大量军事文学作品为他们的精神世界补给营养。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军人的风采与军营的气质,都需要军事文学来彰显。我们民族自古就有“虽千万人吾往矣” “醉里挑灯看剑”等令人向往的境界,军事文学中体现的精神气质,乃与其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军事文学被边缘化的问题必须正视和改变。而最应正视的,显然是创作人才的问题。

  军事文学创作人才何以青黄不接?一方面,这是消费文学甚嚣尘上,纯文学被边缘化的整体环境使然。在坚持纯文学创作的作家群体中,不少完全靠写作为生的人经济处境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得不面对诸如儿童文学创作人才匮乏、农村题材创作人才匮乏等问题,军事文学创作后继无人,只不过是其中一端。另一方面,一些优秀军旅作家把精力转向影视剧创作,使得军事文学创作相对黯淡、难出经典,也给军事文学青年创作人才带来影响。近年来,随着军事题材影视剧《士兵突击》 《亮剑》 《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热播,一些军事文学作家纷纷转而创作影视剧本,即使正在创作军旅长篇小说,也有些是出于改编成电视剧的意图。相对于影视剧本,文学市场则相对清苦、冷淡,相形之下,军事文学创作者不能坚守阵地,也就不足为奇。

  要解决军事文学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还需这类题材的创作者具有时代担当,像《士兵突击》主人公许三多那样“不抛弃、不放弃” ,拿出有思想、有分量、有新意的好作品。也要给他们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 “似曾相识”是文学创作大忌,发现新的题材、新的人物,讲述新的故事,才能吸引读者。还要多给军事文学创作人才开辟发表、交流、培训的阵地,提高其创作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