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沃土,扎根人民
——陕西文艺界学习座谈柳青精神
作者:杨一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华社西安11月24日电(记者    杨一苗)    “他把自己吃的小米送给村里的困难户,他为村里建起了小型发电站用于发展生产……”今年68岁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皇甫村村民刘田民,也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原型人物之一,提起“我的柳青伯伯”仍然会红了眼眶。

  24日,陕西文艺界学习柳青精神座谈会在西安召开,贾平凹、高建群、王西京、肖云儒、贠恩凤等陕西文艺界名家来到柳青深入生活扎根14年的皇甫村,走访柳青当年生活过的地方,并与柳青的生前好友进行座谈。

  “一个作家离开了这么多年,仍然活在当地人民心中,活在读者心中。 ”小说《最后一个匈奴》的作者高建群感慨道。

  1952年,柳青辞去陕西省长安县县委副书记职务,定居皇甫村,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 。1959年《创业史》问世,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影响极为深远。陕西省很多艺术家,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王西京等,其创作都深受柳青的影响。

  近年来,“文学陕军”已经成为中国文坛的一种独特现象,不仅路遥《平凡的世界》 、陈忠实《白鹿原》 、贾平凹《秦腔》先后获得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还涌现出红柯、周瑄璞、杜文娟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中青年作家。

  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说:“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作家要拿出好作品来回报人民,柳青正是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了《创业史》等一批作品,而这也是产生一部好作品的必经之路。 ”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西京为创作单幅画《创业史话》 ,曾先后十多次赴皇甫村,一遍遍走过柳青当年走过的田埂地畔和农家院,走访了许多和柳青一起劳作过的村民,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这幅画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柳青随地盘腿而坐与农民拉家常,他手中抽的旱烟袋是农民随手递给他的。“这样的情节在今天很难再看到,这一创作对我后来的创作是具有奠基性的,并成就了我一生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 ”王西京说。

  柳青不仅是一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家,更是深知老百姓疾苦的贴心人。1960年他把《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捐给当地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 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他又向出版社预借了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线和电杆的费用。

  近年来,陕西坚持推行作家深入基层挂职锻炼制度,先后有高建群、冯积岐、冷梦等多位作家赴基层进行挂职,并创作出了《大平原》 《村子》 《高西沟调查》等一批作品。

  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景俊海说:“柳青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之所以产生这么久远的影响,与他深入沃土,扎根人民之中是分不开的。我们文艺工作者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志向,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