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堂教学别遗忘审美
栏目:钟鼓楼
作者:楚卿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事件】    某大学文学院教授手写板书被网友称赞

  【观点】    高科技教学手段涌入课堂,看似可以传递给学生更丰富的图文信息,而老师本身和学生的交流却越来越少

  近来,微博上有人晒出某大学文学院教授的手写板书,照片中的粉笔字体宕拓有致别具一格。“哪舍得擦黑板! ”不少网友赞不绝口。此前亦有网友晒出历史老师手绘世界地图的视频,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在课堂教学设备电子化、数字化的今天,老师以PPT授课,学生以笔记本电脑“抄”笔记,或索性课后用一只U盘拷贝课件,若还有哪个老师上课不离粉笔、不辍板书,恐怕堪称另类了。现代授课手段如此方便快捷,板书是否已经“落伍”得只余下“晒微博”的价值了呢?

  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中对老师授课都有过生动的表述,私塾的夫子诵书时“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模样;藤野先生为“我”从头到尾添改笔记,教诲“我”“解剖图不是美术”的情节,都令读者印象深刻。回顾学生时代,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往往不是课文、公式,而是某个老师的言行、趣事,在教育中,老师的存在可谓是“活的教材” 。

  老师与学生主要的交流空间是课堂,随着先进教学手段的涌入,投影幕取代了黑板,印刷体取代了手写体,看似可以传递给学生更丰富的图文信息,而老师本身和学生的交流却变得越来越少。只因印刷体和手写体之间,有着机械复制和手工生产的天壤之别。由于手写体是个人的、个性化的,因而也是独一无二的,它可以给学生带来近距离的亲传亲授之感,而印刷体的非个体化、标准化面孔,给人的却是远距离无表情的照本宣科之感。

  有先哲曾谓手写体是有“光晕”的作品,笔者以为,这种“光晕”具有审美价值。传播知识的课堂是否需要审美?我们还是应该回到祖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是隐遁于屏幕,依赖于鼠标,还是信步于讲台,挥洒于黑板,看似仅是教学方式、手段的不同,背后实则蕴含了教学思维的巨大差异。前者除了灌输知识之外再无其他,后者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前者恐怕只能部分达到“授业”的目的,而处世之“道” 、人生之“惑” ,却不是简单的PPT可“传”可“解”的。

  有多少学生因为常看、常抄老师的板书而练得一笔好字,有多少人因为爱戴一位老师而走上教师的职业道路,可见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课堂,可以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教学当然需要先进的设备、优越的条件,但它们都不如一个有才华有个性的老师那样不可或缺,无论板书还是肢体语言,乃至口头语、得体着装等存在于教师身上的个性化元素,都是课堂审美的一部分,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条件,有了这些“人”的因素,课堂才是“活生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