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像大片
栏目:观点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整理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主旋律电影中往往是不成功的案例最值得分析。成功的案例有时会遮蔽作品真正的难点,真正需要功力的地方容易被成功掩盖;而在失败的案例中,看那些败笔,就容易看清一部作品真正需要突破的地方在哪里。比如说有一部主旋律影片,讲一个年轻干部勤政爱民,年纪轻轻就在工作中脑溢血去世了。这部电影不能说没有真情实感,但确实没能打动我们,它除了展示这个人物的一些比较琐碎的工作细节和内心情感之外,似乎拿不出什么办法把他往上提升。反复使用的一个手段就是画外音,就是那个年轻干部的内心独白,经常是念他的工作日记,说“今天我又干了什么工作,完成之后特别高兴” ,大段反复地出现。这让人感到困惑,这部电影的电影语言在哪?总是画外音在叙述,这不是电影语言。

  有一个韩国电影叫《我的男友是超人》 ,讲一个人的老婆孩子出了车祸,没有一个人来救,他就精神失常了。失常之后他想,如果有一个“超人”来帮我就好了,后来他就把自己当成了“超人” ,一天到晚去做帮助别人的事。比如有个孩子或者老太太出了危险,没有人去救,只有他这个“超人”上去了,后来整条街上的人全都良心发现,大家一起去救。这个故事极其感人,看完之后我发现这就是一个“主旋律”作品,讲的是韩国的“雷锋精神” 。

  其实主旋律和商业化早已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了,主旋律可以大大方方汲取各类成功的商业元素。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创作就不断向多样化让步,从多样化当中汲取营养和活力。主旋律因为汲取多样化的因素而提升了自己、光大了自己,所以主旋律到最后自己也多样化了。完全可以把主旋律电影拍得有的像大片,有的像文艺片。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的第三十八期青年文艺论坛上,在讨论主旋律作品如何生产的问题时,青年评论家祝东力、石一枫、孙佳山等发表了以上观点。本报记者怡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