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
一个地方曲种走向全国的启示
栏目: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 董大汗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相信一听到这几句话语,很多人都会想到山东快书这几个字。

  和很多地方戏曲一样,每个曲艺曲种前的地名体现的是这个曲种的地域性。山东快书顾名思义就是流传于山东境内并用山东方言来表演的一个地方曲种。但就这么一个地方曲种,前不久却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大赛,而且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以及军区文工团、武警部队报送的参赛节目200余个。“真的没想到,这次大赛能有这么多节目和演员来参赛,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全国普及山东快书的信心。 ”中国曲协山东快书艺委会主任高洪胜在倍感意外的同时也兴奋不已。

  一个地方曲种怎么能够如此在全国遍地开花,比赛的盛况不仅激发了曲艺家们的热情,也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山东省曲协主席孙立生认为,山东快书这种山东乡音之所以能够流行全国,与以高元钧为代表的一批艺术上追求与时俱进的曲艺家是分不开的。

  山东快书起初流传在农村,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渐渐进入城市,虽然健康淳朴的形式还保留着,但为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山东快书渐渐搀入“荤口”即色情的内容,以致妇女都不敢听。于是质朴清新的山东快书越来越低级,到解放前夕已岌岌可危。“上世纪50年代初期,高元钧为山东快书做了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就是把‘荤口’改成‘净口’ ,从此把山东快书从地摊搬上了大雅之堂。 ”高洪胜说。

  孙立生告诉记者,在此之后,高元钧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继续对山东快书进行改革、变化、创新,但又“移步不换形” ,始终围绕“适应时代受众”进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元钧携其弟子刘学智、刘洪滨在全国的部队系统举办了多期多种形式的山东快书艺术推广班,还出版了多种山东快书表演、创作类的书籍,从而渐渐将这一地方曲种的种子撒向全国。

  而此后出现的四面八方的山东快书艺术家,深知“南橘北枳”的道理,同样保持了高元钧的改革创新意识,在保持山东快书本质特色的前提下,为适应各地观众都做了恰当的变化。孙立生认为,山东快书的广受欢迎其实就是得益于这些艺术家主动适应“此时此地”观众审美情趣的意识,因为“多变” ,所以“普遍” 。

  其实,像山东快书这种形式简便灵活、地方色彩浓厚的曲种,还有很多很多。谈及山东快书以一个地方曲种在全国普及所带来的启示,孙立生说:“有时我们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或‘地域的就是国家的’理解得有些狭隘。其实,只有将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资源真正转化成为一种具备传播力的形式,它才有可能具备遍及全国和世界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