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台湾高雄市民收集“最美声音” 15年
【观点】某种意义上,广大民众的态度决定文化遗产的命运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收藏,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收藏的物件也千差万别,有收藏古玩字画的,有收藏钱币邮票的,也有收藏玉石红木的,但热衷于收藏“声音”的还真不多见。据有关媒体报道,台湾高雄市民薛永志就是一个用声音记录台湾之美的有心人, 15年来他跑遍整个台湾,就为了录下台湾各种不同声音,不论是虫鸣鸟叫、盐水蜂炮,还是妈祖绕境、台湾少数民族祭灵歌声,又或是城市穿街走巷的冰淇淋叫卖声,都是他的“收藏” 。在岁月流逝,光阴流转之间,越来越多的老规矩、老玩意、老传统随之远去,而在薛永志收集的各种“声音”当中,就不乏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保护已然形成国家共识的前提下,非遗保护理念如何日益深入人心,形成广泛的社会参与,薛永志这样一种执著的民间坚守,作为一个值得效仿和推介的民间样板,显得弥足珍贵。
如今,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行为,各地各种形式多样、声势浩大的系列活动可谓此起彼伏,展览展示、演出讲座、书籍出版……不一而足,热热闹闹,但如果认真去看,其中不少行动却往往流于表面,甚至一些所谓“成果”展示、“理念”普及、“活动”打造更成为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尽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已由少数学者和专家的强烈呼吁变成了全社会的文化共识,但关于保护的“自觉性”还远不够普遍和深刻,“自觉”的程度和投入的力度,也还部分存在着“三热三冷”的现象,即“上层(特别是中央和省)热,基层(特别是乡镇和社区)冷;文化部门热,其他部门冷;业务单位和处室热,其他单位和处室冷” ,这样的状况显然远不能满足遗产保护的真正需要。正如著名文化学者、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所言,文化遗产是一种公共的、精神性质的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热爱,世代传承。那么,既然文化遗产属于全民,要真正实现对其持续有效的保护,除了政府的积极作为,就更需要民间的“文化自觉” 。
民间自觉是可以呼唤的,这种呼唤最重要的是唤起一种主体参与感、集体存在感。其实,薛永志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就笔者耳闻或亲眼所见,无论是他历时15年收集台湾“最美声音” ,还是叶肇鑫出巨资录制昆曲百家讲坛,抑或是一群民间人士自发掀起的以摄影方式进行的“北京胡同保卫战” ,他们给非遗保护最大的启发就在于始终保持主体参与感的存在,而且在亲身参与中,持续激发热情,形成民间智慧,继而推动或影响了顶层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性、群众性的特点,广大民众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发展者,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广大民众的态度最终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或被废弃的命运。在政府“文化自觉”的同时,我们更要呼唤民众的“文化自觉” ,努力拓展社会各界支持非遗保护的渠道、平台和方式,做到不拘主体、不拘形式、不拘内容,聚各方力量,汇多种资源,惟有如此,文化遗产才能代代相传,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