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亚萌) 今年是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齐白石艺术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绘画艺术的研究、展示和传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1月23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联承办的纪念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画院举办。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伟,以及知名画家、美术理论家、齐白石家属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座谈会由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侯玉兰主持。
齐白石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诗书画印俱长。他曾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美院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主席等职务。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画艺术的探索之中,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艺术成就得到了美术界和广大民众的一致认可。1953年,齐白石被授予了“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左中一在发言中说,齐白石先生对传统的突破具有划时代意义,我们应当继续弘扬他那种兼收并蓄、勇于创新的艺术探索精神;齐白石先生作品中呈现出的是生命的斑斓和人生的欢快,我们应当继续弘扬他那种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艺术创作态度;齐白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艺术勤勉为人称道,我们应当继续弘扬他那种追求德艺双馨、追求真善美的崇高艺术境界。我们应像齐白石先生那样,德艺双修、道艺并进,在喧嚣中保持一颗沉潜、安定、智慧的心灵,以十年磨一剑的意志潜心钻研和创作,发现美,表现美,以熔铸着希望、光明、美好的艺术形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展示和传播有利于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正能量,做人民欢迎的艺术家。
董伟在发言中说,齐白石的艺术成就、人文情怀和爱国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值得后世景仰和学习。我们纪念和缅怀齐白石,就要大力弘扬其艺术来自生活、艺术服务群众的精神,就要保护、继承并发扬好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学习他澹然高远的精神品格和朴实崇高的爱国情怀。
李伟在发言中说,我们缅怀和纪念齐白石先生,是要研究和传承先生留下的文化遗产,学习和弘扬先生的高尚品格和诚挚真切的家国情怀。我们要像先生那样,把个人的追求与祖国和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善于挖掘和发现生活之美,锐意革新,博采众长,为时代放歌,为人民创作。
齐白石出身于湖南湘潭农村的贫苦家庭,凭着对绘画艺术的浓厚兴趣,他自学临摹、拜师访友、孜孜以求,从一名普通的雕花木工一步步走上艺术道路,最终成为一代名家。长期的农村生活,使他的艺术创作深受民间艺术的浸润滋养,无论是祈福纳吉的民间画题,还是吃穿用度的寻常事物,都是他百绘不厌的创作素材;同时,他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仅“读万卷书” ,学习诗文古籍、艺术经典,而且“行万里路” ,遍游祖国大半山河,将艺术追求与生活积淀互相融合。他的艺术创作既具有朴实亲切的乡土情怀和天然纯真的生活情趣,又体现出高远恬淡的文人气质和淳雅深厚的文化素养,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除了在艺术上孜孜以求,成就斐然,齐白石还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怀。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一位以卖画维持家庭生计的画家,他宁愿闭门谢客,也不愿将画作卖给日本人,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当国民党败退台湾、不少文化界人士也离开大陆之时,他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家乡故土的眷恋而毅然留下,为新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中央美院教授、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认为,齐白石从一位乡间雕花木匠,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成长为一位“诗书画印”四全、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巨匠,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传统中国绘画的永恒生命力以及在中国画内部寻找突破的可能性。齐白石的成功离不开传统,但更重要的是他“借古开今”的勇力和精神;他坚守艺术探索的“寂寞之道” ,不为市场因素所左右,值得后辈学习。
齐白石的创作与收藏,与北京画院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成立,齐白石任名誉院长。齐白石先生去世后,家属遵照老人遗愿将家藏作品及遗物捐赠给国家,这批宝贵遗产后划归北京画院珍藏,使北京画院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机构。据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介绍,北京画院相继开展齐白石作品的研究、出版、展览以及重建纪念馆、开放旧居、成立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等活动,为传承和弘扬齐白石的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展览同时举办,展览完整呈现了北京画院收藏的所有齐白石手稿,包括日记、信札、杂记、诗稿等。同名画册同期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