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晚,台湾高雄佛光山南屏别院“梅”香缭绕,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宝岛“梅开二度”的首场演出—— “与梅花有约”在这里举行。来自高甲戏、晋剧、昆曲、黄梅戏、京剧、越剧、秦腔、豫剧等8大剧种的梅花奖获得者以戏为媒,与高雄市民展开了一场心灵对话,精彩演出被当地观众誉为“心灵的加油站” 。从12月8日至16日,梅花奖艺术团一行走遍了大半个台湾,播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两岸同行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在对话中激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增进了台湾同胞对两岸民族同根、文化同源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能够为台湾同胞们演出我非常高兴,真诚希望能以戏曲这块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宝作为桥梁和纽带,让两岸同胞‘心连心’ 。 ”谈及参加此次梅花奖艺术团台湾行的感受,中国剧协主席尚长
荣如此表示,而这也恰恰道出了此行的艺术家们共同的心声。
共鸣:
最是那一抹乡愁难忘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12月13日,台湾宜兰传统艺术中心能容纳近500人的蒋渭水演艺厅,被慕名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挤得满满当当,中国剧协顾问、著名朗诵艺术家瞿弦和现场深情朗诵了这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撩拨起了现场观众的共同回忆和情感共鸣。“这首诗歌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作者把乡愁比喻成了四个阶段,用了四个不同的道具加以表现,它抒发了一段浓浓的相思之情,把大陆和台湾长久离别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瞿弦和说。
这种来自文化、历史记忆或情感的共鸣,如同涓涓细流时刻伴随着梅花奖艺术团台湾行,一路慢慢积聚,汇流成河,滔滔荡荡。
首场演出地点设在高雄佛光山南屏别院就凸显了主办方的良苦用心。“这是我们第一次赴台南演出,佛光山南屏别院是一个佛教场所,由星云大师创办,行善积德、普度众生是其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所追求的境界,而中国传统戏曲恰恰也是在戏剧舞台上追求高台教化,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中国传统戏曲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憎分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艺术团来高雄演出,无疑是一种内在精神特质的契合。这里的文化氛围、传播力比一般剧场都要好,海峡两岸同根同族同种,从传统文化切入,非常有利于两岸的文化交流。 ”中国剧协驻会副主席季国平说。梅花奖艺术团的精彩演出更是被现场观众誉为“心灵的加油站” ,这碗由中国传统文化煲制的大餐,在南屏别院这块宗教圣地上散发出丝丝清香,导人向善,沁人心脾。
在此次梅花奖艺术团台湾行演出的节目单上,记者还看到,几乎每场演出的首个节目都安排来自福建泉州的高甲戏表演。“台湾这边流行歌仔戏,其实就是福建的湘剧,高甲戏在台湾鹿港等地方也很流行。不只是高甲戏,还有泉州的南音、梨园戏、泉州木偶等都经常来台湾,不管是官方邀约还是民间交流,在这里都受到热烈欢迎,大家都觉得特别亲切。 ”福建泉州高甲戏剧团团长何杰表示,两岸地缘、人缘、血缘、语言相通,两岸人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萦绕心头。在两岸没有三通之前,尽管只能通过一些民间组织,辗转香港、澳门甚至菲律宾等第三地,绕一个大圈才能来到台湾,但怎么都挡不住两岸人民心灵的息息相通。
文化记忆得以相互印证,两岸文化沟通交流深入发展,首先得益于海峡两岸对于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在高雄演出时,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和台湾当地号称“豫剧皇后”的王海玲搭档演出了豫剧《清风亭》选段,王海玲默契的配合让李树建深受感动。“我是第七次来台湾,之所以到台湾演出这么频繁,因为台湾也有一个豫剧团,60年前他们就来到宝岛台湾扎根开花结果,独居一隅坚持传承豫剧。1999年我第一次来台湾演出,演的就是《清风亭》 ,不过是跟青年演员一起演出,他们都是闽南人,想学豫剧首先得学说河南话。那次我来教他们的时候,他们成百上千遍不停地学说河南话,不厌其烦地让我给他们说戏,这种精神让人感动。 ”李树建表示,河南豫剧院与台湾豫剧团将会马上达成协议,明年下半年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将来台湾演出。
再次促成梅花奖艺术团台湾行的周凯剧场基金会董事长、台北艺术大学教授詹恵登,一路跟随梅花奖艺术团赴台湾各地演出,文化交流的盛况让他感动万分。詹恵登表示, 2014年底,在台北将建成一个专门为传统戏曲艺术提供演出平台的传统艺术大剧场,届时将邀请更多梅花奖演员到台湾,为剧场热场,为传统艺术呐喊助威。
取经:
以现代手段和意识重建传统文化生态
“艺术团此行不光是传播弘扬传统艺术,也是取经团。在两岸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体验、学习台湾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模式和经验。 ”季国平说,相较于首次来台湾演出,宜兰传统艺术中心的演出与交流让他印象深刻。
宜兰既是台湾的一个传统艺术中心,同时在立足于弘扬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这也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 2007年梅花奖艺术团首次来台湾演出时,这个中心已经初具规模。“这种模式和经验,在大陆积极推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值得借鉴。 ”季国平表示,中国传统戏曲来自民间,活跃在民间,它本来就是以民间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作为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宜兰模式其实就是在重建这种文化生态,重新孕育这种文化环境。台北文化大学教授徐亚湘说:“在原汁原味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可回避,任何创新都是与当代观众对话的一种可能性。但恰恰因为是传统艺术,我们更要走得稳,走得好,走得慢。越面临困境越要强调加紧脚步跟上,强调跨文化、跨领域的结合,在形式上推陈出新。但仅仅形式出新是不够的,还是应该关注戏剧本体,培育良性文化生态。 ”
徜徉在宜兰传统艺术中心,古色古香的商业街,广场古戏台上上演着各种经典传统剧目或当地的传奇故事供游客观赏,各种室内或露天的传统艺术表演剧场,各式民俗小吃、传统服饰,共同构成了宜兰传统艺术中心可居可游可玩赏体验、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独特生态环境。据中心副主任陈兆虎介绍,中心旨在探索公私协力、艺企合作的经营模式,营造以文化为基础且有机的生态文化园区,打造剧艺人才培育基地,经营独家系列展演品牌,建立国际交流互动场域,开发资源共享服务机能,活络表演艺术生态。自2000年开始举办的亚太传统艺术节,聚焦亚太传统艺术当代发展的各式议题。
“采用现代手段恢复、抢救、挖掘传统艺术,这就是一种创意,一种再创造,宜兰传统艺术中心是在以一种现代人的眼光、现代意识来传承发展传统艺术。 ”季国平说。中心还将院团和市场有机结合,不仅仅旨在传承,也是一个展示平台;中心下属国光剧团、台湾豫剧团、音乐馆等创作演出实体,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中心,一个文化产业,而是集院团创作、推广展演、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同时发挥高校、专家学者的力量,由政府主导变专家主导,在文化创意上专家说了算。这些都给梅花奖艺术团全体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