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北京地铁里出现大量“幽灵广告”引起公众吐槽
【观点】地铁站台不能仅有商业广告,而应把文化资源或地域特色在此展示
公共空间应少一些“幽灵广告”
近日,北京地铁里出现的大量“幽灵广告”引起公众吐槽。诸如Hallucina ? tion、全麦工坊、星期日比萨、小猫鼬比萨、 AMAYAO
等,不少人在乘坐地铁时经常会被地铁站内这样的广告所吸引,但上网或寻找实体店,结果发现实物并不存在,直呼上当受骗。作为在北京这个钢筋水泥森林里上班族中的一员,每天早晚乘坐地铁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地铁站,像公交站台、城市广场一样,成为每个像我一样的城市居民常常要面对的一个社会公共空间。每天徜徉在地铁站这个偌大的地下空间里,鲜见街头艺人卖唱表演,多的是行色匆匆的路人,还有操着各种地方口音的小商小贩的叫卖声,而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地铁站里形形色色的各类广告。LED显示屏里、展板上、墙壁上,还有地铁上散播的各种小广告,总之,广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地铁站。然而让笔者遗憾的是,在这个地下公共空间里,却总是见到各种商业广告的身影,公益性、艺术性广告难觅,商业味挤走了文化气息,变成了各路人马招商引资、吸引大众消费的商战舞台。
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地铁景观,可谓是窥视一个城市公共艺术文化特质的窗口,是地上城市的文化地图。一站一故事,百站一部史;一线一表情,十线城市景。地铁空间的艺术设计展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印记。在南锣鼓巷站白描写实风格的《城市记忆》墙中回味胡同生活的风韵、 10号线潘家园站的古玩买卖场景、 8号线北土城站的青花瓷装饰、 6号线车公庄站的京剧脸谱墙……那些北京地铁站里富有人文气息的公共艺术设计,勾勒出北京街区的鲜活生活印记,让乘客在匆忙的脚步中领略北京生活的细节,感悟城市的文化魅力。
然而,近年来,不少北京地铁站的文化建设却不尽如人意——地铁公益广告将狗比作保安、地铁站清凉美女挤走公益广告、“幽灵广告”难寻实物等等,盘点那些亮瞎双眼的地铁广告,其共同特征是广告类型相对单一,内容单调无味,美观程度不足。为数众多的商业广告往往在地铁通道里占据最吸引眼球的位置,公益类、艺术类广告和指引被淹没在了浓浓的金钱味里。有些广告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傍上”了标志性指引。在国家大剧院地铁站出口处,竖立着一台优惠券打印机,其机身将“安全通道”的指引几乎遮了一半。而在打印机上方还有一幅海报,周边的公益性提示语几乎被淹没了。各类文艺演出、展览、电影和活动的广告少之又少,各种政府宣传类的公益活动,还有关爱孤寡老人、助养贫穷儿童、协助残障人士等更是凤毛麟角。
北京要打造国际大都市,地铁站台不能只有商业广告,更不能给那些搞招商噱头,博取民众眼球的“幽灵广告”一席之地。而应更多地让文化资源或地域特色在这一平台展示,别让沉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变成了传说。更多的艺术广告、公益性广告,视觉上既容易识别又强化了站台的文化符号特征,让北京地铁乘搭的不只是行色匆忙的你我,而是让一条条错综复杂、交错绵延的地铁线变成一道道承载极富北京特色、北京味道、北京风情的文化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