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最近举行的某编剧高峰论坛上,一位业界人士批评四部高票房影片
【观点】不忽视一部低票房但在艺术上可圈可点的好作品,不轻易全盘否定一部高票房却存在不足的作品
在最近举行的某编剧高峰论坛上,一位业界人士批评了四部高票房影片,认为“泰囧”对拜金主义没有明显批判,“西雅图”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然主义阐释,“西游降魔”有违经典神圣性, “一九四二”打击民族自信心。他的同行则发微博称这种“大棒式批评、打倒式语调”缺乏宽容理解与建设性。这引发了笔者关于电影需要何种批评的思考。
在以消费主义逻辑为标尺的大众文化产品市场运作下,高票房、高收视率不再是影视作品质量优良的保证书,一部电影票房成功的原因是复杂的,电影人因票房可观而无视作品艺术上的不足是盲目乐观,这位批评者给四部高票房影片泼了冷水,足见其清醒。但他所说的缺点,高票房成绩的缔造者、眼睛雪亮的观众真的视而不见吗?以《北京遇上西雅图》为例,大众影评虚拟社区时光网上该片评分为7 . 8,相似题材的美国电影《西雅图夜未眠》 《绿卡》评分为7 . 7和7 . 6,本届奥斯卡影片《逃离德黑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评分为8 . 2和8 . 9,可见观众对于影片的自发品评与欣赏趣味与专业人士所倡之审美导向是趋于一致的。且对于这部“西雅图” ,观众多有吐槽,有的称其“为小三树碑立传” 、“神三观遇上神逻辑” ,也有观众对其不切实际的婚恋观与过度标榜的美国梦予以批判。它们与本文开篇提到的批评话语其实异曲同工。由此观之,所谓业界人士仅仅做了一件普通观众都能做到的事,不过是把观众直白浅显的快人快语换成了“主义” 、“阐释”等专业术语。
今天的观影者绝非好坏不分只图花钱买一乐。在社会价值观与大众审美取向渐趋多元的当下,评价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中,只相信市场和全然不信市场都是不公正的。专业影评的功能绝不是以专业知识和耸人听闻的评语告诉人们这部作品票房高没道理、那部作品票房低太委屈。普通观众做不到、只有专业者能做到的是什么?应该坚信,票房高一定有其道理,譬如“西雅图”的空中楼阁缓解了青年男女饱受房车压迫的婚恋焦虑;“泰囧”的囧人囧事释放了人们的工作疲劳与生活压力。业界宜致力于研究明明在艺术上不尽如人意,却还有很多观众乐意买账的原因。 《中国艺术报》曾刊登多篇文章客观探讨“泰囧”的“不囧”之处,如《泰囧为什么能一枝独秀》认为人们在贺岁档中放松娱乐的观影需求是无厘头的“泰囧”战胜饿殍遍野的“一九四二”的原因; 《小成本电影或成国产片市场“潜力股” 》则揭示分众消费语境下准确的受众定位所带来的效益。成功可能是运作机制上的,也可能是宣传上的,但凡有可取之处,就值得研究借鉴。
不可否认,有的创作者为迎合网络上“洒狗血” 、“搏出位”等不良风气下成长起来的某些“恶趣味” ,在影视作品中掺入了“非正能量”因素,却获得了收益。这类作品诚然不应成为主流,但换个角度,它也应成为业界研究观影需求的绝佳文本,如受众为何喜欢某类题材,此种需求之心理症结在何处。有学者认为,文学作品没有读者参与就未算完成,笔者以为电影也一样,故而影评不可与观众脱节。只有充分了解观影者的需要,不忽视一部低票房但在艺术上可圈可点的好作品,不轻易全盘否定一部高票房却存在不足的作品,多一些理智,少一些偏执,才能最终获得艺术与市场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