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几个“民谣之父”
栏目:艺论纷纷
作者:邱振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事件】多人在宣传中被称为“民谣之父”

  【观点】宣传预热需要对歌手的风格、地位把准脉,多些真实客观的评价

  4月中旬,台湾歌手胡德夫在“音乐风云榜”中获得最佳民谣歌手和最佳民谣专辑两个奖项,这位年逾六旬的老音乐人,在领奖时被颁奖方称为台湾的“民谣之父” 。但笔者却记得,和胡德夫同时代的台湾歌手杨弦,也在几年前来大陆演出时被称为“台湾民谣之父” 。胡君、杨君的确都是台湾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但都被称之为台湾的“民谣之父” ,这就让人莫名其妙了。这让笔者想起两年前,当时70岁高龄的美国歌坛大佬鲍勃·迪伦来华演出,演出盛况自不必言,来自全国各地的崇拜者都朝圣般蜂拥而至,和偶像重温“滚石”那辉煌的过往。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鲍勃·迪伦在宣传中被称为“美国民谣之父” 。恰好,笔者当时手头有本介绍美国后现代文化浪潮的书,里面也有位“美国民谣之父” ,名为伍迪·格斯里。笔者在迷惑中只好“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之”一番,发现还有人把这一尊号送给过另一位歌手皮特·西格。无独有偶,笔者索性继续查了查,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当前各地的音乐节上,成名不过数年之久的歌手周云蓬俨然已经被称为“中国民谣之父” 。

  说起音乐人的“包装” ,目前在世界古典乐坛,被唱片商冠以“小提琴女神”的名号推广的,就有穆特、郑京和、哈恩、约瑟芙维茨等多位。当然,穆特的名头比其他几位大多了,可称为“女神中的战斗机” 。但“女神” 、“天后”乃至“大师” 、“王者”这种称呼,就像北京满大街的“鲍鱼王子”一样,虽然不乏夸大成分,但终究还说得过去。但“之父”就不一样了,顶着这一头衔的艺术家,往往意味着必须是某种艺术潮流的缔造者,隐含有某种唯一性、排他性。当然不排除某一艺术潮流中又有多个流派、分支,但那也仅能成为该分支“之父” 。这就像把迈克尔·杰克逊称为太空舞步的创始人,任何人都不会有异议;但要说到霹雳舞,如果追本溯源的话,开山鼻祖还是詹姆斯·布朗。

  幸好现在网络搜索引擎的功能已经足够强大,笔者按照时间顺序查了查,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上述歌手首次被冠以“民谣之父”之时,都是在他们即将召开演唱会或者发行新唱片前夕。这让笔者想到,北京的一次舞蹈演出季,有三家来华表演《天鹅湖》的俄罗斯舞蹈团,都被各自的演出商称为“公认最权威” 、“历史最悠久” 。如此一来就清楚了,演出商、唱片商的意思明摆着是说,只有我这儿才是根红苗正、系出名门,别家都是假招子。目的无非就是利用人们对正宗的信赖、渴望,多卖出几张票、几张CD而已。

  回到鲍勃·迪伦,此君一向低调淡定,演唱会上从不搞“前排的朋友你们好吗” 、“后排的朋友我听不到你们的掌声”之类的“互动” ,始终是抱着吉他哑着嗓子从头唱到尾,他知道,一切都在音乐之中,别的一切与我无关。所以,演出商还不如向自己的歌手好好学学,宣传预热固然重要,但需要对歌手的风格、地位把准脉,多些真实客观的评价,少些噱头、炒作。否则,“狼来了”喊得多了,别人也就不再信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