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骆沙鸣(全国政协委员)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还是人民幸福的精神家园。文化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价值参照系。我国应用科技提升文化资源,用创意激活文化资源,用载体物化文化资源,用产业融合文化资源,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运用科技进步与文化产业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腾飞。就如何在我国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笔者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其更具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与指导性。促进产业的“二转三” 、“低转高” 、“散转聚” 。成立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带、文化产业园和创意设计研发合作中心,建立健全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工作机制。设立各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出台一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普惠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动漫、网游、创意设计、数字内容与新媒体等文化新兴业态为重点扶持产业,鼓励我国文化企业上市,重点扶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我国技术、人才、资金、政策要素聚集,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
二、应将文化遗产大省所蕴藏的影响力嫁接上科技的新枝,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和竞争力。因地制宜地整合我国各地各类文化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与科技创意引领,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变“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 。打造文化科技生态深度融合的旅游产业,通过游客的体验互动产生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同时,又促进了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就业岗位和丰富三次产业内涵的同时,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聚心、以文惠民。挖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价值、象征价值、产权价值和全产业链价值。通过文化产业的内容、技艺、业态的科技创新,使我国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功能价值、科普价值、市场价值充分叠加增值,彰显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三、应重点扶持我国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清零提升行动。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产品的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申请等。应以“创意+科技+资本”为经营理念,以非凡的创意作为基点,通过科技手段将创意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品,用新型营销模式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撬动我国文化视频产业,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助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倍增。应鼓励中小文化企业多参与国际性文化展销活动,适时寻求国际合作,实施文化企业“走出去”战略。
四、加大数字出版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转化创新力度。加快数字版权保护标准体系构建,将地方文化通过科技创意转化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容产品。使广告会展印刷版权等产业实现创新引领企业、创意造就产业、科技提升文化和文化渗透科技。鼓励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充满创造活力的文化产业的企业群体。
五、应加快提升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力,为文化产品服务提供有效供给。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向服务型、集约型、高新技术型转变,不断调整与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使我国文化报刊服务业、印刷复制业、版权产业、动漫产业、工艺美术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广播影视业、演艺娱乐业、民俗文化产业、鞋服文化产业、陶瓷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等行业协会更好地服务中小文化企业,助推民企“二次创业” 。
六、应注重文化与科技融合中的文化安全和人才支撑。文化产品注意勿热衷表现娱乐、世俗和过去,而疏于郑重担当、表现崇高与现实。应居安思危,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加文化安全意识,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探索成立工艺美术专业合作社,引导从业人员申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和非遗名录,推动工艺美术产业从个人、企业品牌发展为区域文化的品牌。通过田野调查,建立我国各地非遗项目储备库。设立大容量的数字文化资源库,推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移动通讯互动融合。统一技术标准,整合广电传输网络延伸文化产业链的平台功能。高校可开设相关专业或创办工业设计学院,加快高素质设计人才、专业艺术人才、管理经纪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七、应大力弘扬我国老字号的诚信文化、质量文化和社会责任文化,用科技元素改进和提升老字号产品的功能和附加值,发挥其对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示范引导推动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并建立若干个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吸引知名文化品牌入驻与上市文创企业入驻。展现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推动文化科技产业新兴业态的形成与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应体现有利于包容性发展和文化的普惠性导向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