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到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113个县、902个乡镇中有一定历史的村落从9707个骤减到5709个,平均每天消失1.6个古村落。全国共有2000多个县,又有多少个古村落已经从中国文化地图上彻底消失?在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古村落保护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村落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性文化,然而,我们却从未盘清过历史所留给我们的这个家底,很多村落都没有任何记录,它们就像书一样,我们还没来得及翻阅就已经消失了。 ”在主题为“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的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上表达了他对村落文化现状的忧虑。
旨在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文化遗产日”设立7年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前后,全国各地的主题文化活动都会如火如荼地展开,但作为我国文化遗产重要构成的古村落出现的危机却日渐严重。据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对西南地区113个县、 902个乡镇的调查显示,从2004年到2010年,有一定历史的村落从9707个骤减到5709个,平均每天消失1.6个古村落。这个速度是令人吃惊的。全国共有2000多个县,又有多少个古村落已经从中国文化地图上彻底消失?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顾森看来,古村落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体,又是一部以建筑为载体的历史,不知承载了多少人的悲欢离合和多少家族与地域的兴灭盛衰。村落文化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多样性,没有那些数以百万计的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中国文化在未来的繁荣和复兴将无从谈起。而对于古村落所面临的危机,专家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浪潮和新农村建设,二是村落空巢化和去乡土化。在非理性的现代化进程和村民急于改变生活现状的合力下,村落文化被极大地稀释了,亟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查,针对每一个古村落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法。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史学院院长黄淼章表示,村落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要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制定保护规划、确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标准、建立保护档案,严防“三年消除茅草房”式的政策性破坏。
在中国民协副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看来,村民是村落自我保护的主体。古村落能够保存至今,除了因为地处偏远来不及开发,主要是村民的传统观念在起作用。刘华认为,保护村落文化遗产,我们要珍惜那些日渐稀薄的宗族观念,正视讳莫如深的风水观念,宽容丰富驳杂的民间信仰。“谈古村落保护必然涉及民生。要正视村民的合理诉求,解决好住房拥挤问题,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传统民居除要解决常有的防潮、防尘、采光、通风等问题外,最迫切的是排污问题。 ”顾森建议,为了避免古村落沦为钢混海洋中的孤岛,新社区和古村落之间至少应保留1公里的缓冲地带用于维护乡村生态。
其实,对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不绝如缕,上至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下至沁县、佳县这样的小县城,以及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建设有反映地域文化风俗的民俗馆,门楼、窗格、桌椅、床铺、绣花鞋、荷包、刨子、箩筐、板车……都有比较完整的保留,但这却反映出另外一种危机。“出书、录像、搜集实物、旅游开发都是消极保护方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说,村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文化,对村落文化遗产真正的保护,最终应该立足于保护和传承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则认为,村落是受地理因素影响比较大的文明单位,也是比较原始的群居方式,但绝不等于落后,城镇化也不是现代化的唯一道路,村落经验完全可以作为其中的选择之一。“大多数古村落的布局建设都能够达到‘天人合一’ 、‘各美其美’的境界,对改变当下城市建设千城一面、新农村建设千村一面的怪现状有很多启示。 ”
“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以城区的不断扩张和高楼的相继崛起为标志的,城市文化建设明显缺位。 ”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陈国忠说,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当城市像婴儿一样躁动不安的时候,我们看到乡村就是一个可以安顿婴儿的摇篮。然而,村落在使一部分人走向城市的同时,自身的传统却被遗忘在世界的角落,去乡土化的农民开始按照不同以往的思维模式改造农村,丢弃了原有的文化而直接吸收和消费城市文化,这就割断了乡村文化继续传承的脐带。 “村落至今仍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怎么解决村民合理的现代化诉求与村落文化传承的矛盾,让村落继续保持活态才是最重要的,不能让村落只是将来的历史课本上的让人遐想的文字。 ”冯骥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