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保护动静兼顾
作者:张甦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革”期间,民间文化被作为“四旧”和“封建”遭到批判和清除,安徽民间文化发展进入低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思想解放的东风,民间文化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1982年5月,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应运而生,为民间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提供了重要平台,从“静”和“动”两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静”的一面,做好资料搜集整理保存工作。根据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的部署,省民协对省内民间文学资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普查、挖掘和抢救,历经20多年,《中国谚语集成·安徽卷》已正式出版,《中国歌谣集成·安徽卷》已付印,《中国故事集成·安徽卷》也已经通过终审。目前正在着手编纂《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安徽卷》县卷本,滁州市6县1区已基本完成。“动”的一面,推动民间文化与市场经济互动发展,举办和参加各种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组织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的展演和比赛活动,实施“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工作。经中国民协认定,界首彩陶制作大师卢山义、花鼓灯表演艺术大师陈敬芝、芜湖铁画工艺大师储金霞、淮北琴书表演艺术大师高富成四位民间艺人被评为“国家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安徽省民协同时也开展了省内民间文化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工作。去年以来,安徽省民协先后组织剪纸、铁画、布画、泥人等门类的民间文化传承人赴澳门卢家老屋开办展览,扩大了安徽民间文化的影响。静态保护,主要是对已经或正在消亡的民间文化遗产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留下我们民族曾有的文化记忆。而动态保护,则是通过行政的、市场的等手段,促使优秀民间文化遗产适应当代生活的需要,在民间传承、发展下去。

●张甦(安徽省民协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