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往事》剧照
韩再芬饰舒香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对于中国剧协副主席、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来说,也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年份。从10岁踏入黄梅戏的门槛,她的黄梅戏生涯已然40年,跟改革开放同步。“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推出的现代黄梅戏《邓稼先》中的台词,用来形容韩再芬与黄梅戏的情缘也是非常贴切的。
韩再芬曾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被评为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连续四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主演了《女驸马》 《徽州女人》 《走向共和》等60余部脍炙人口的优秀舞台剧、影视剧,塑造了很多经典艺术形象。她的表演艺术史和她所代表的黄梅戏艺术形式,作为世界不同文化的经典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记录收藏,从而成为继梅兰芳先生之后我国第二位被收录其中的戏剧表演艺术家。
坚守黄梅戏,因着心中那粒温暖的种子
1969年解散的安庆黄梅戏剧团于1978年重新恢复。也在这一年的秋天,安庆黄梅戏剧团新招收训练班学员,本无意参加招生的韩再芬被剧团老师相中,破格录取。“改革开放,让黄梅戏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那时候的人们内心都有着特别的涌动。 ”韩再芬现在回想起在安庆黄梅戏剧团生活、学习的时光,依然觉得非常温暖。她说,剧团的老师、领导,他们做事的状态,都好像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投入到黄梅戏上。“可以说,我是在一个大好时期进入了黄梅戏领域。 ”
在剧团里, 10岁的韩再芬与父母分别,成为一名拿工资的小演员。从“小家”到“大家” ,在她的心里却好像无缝衔接——严格的家教教会她要涵养品德、自律、善良、待人真诚,剧团的文化生态让所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如同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剧团的文化是很特别的。一方面,大家的吃住行都在一起;另一方面,一台戏不是一个人唱,即使你成为主演,也还是需要很多人帮衬你。台前幕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韩再芬认为,剧团美好真诚的文化带给她的心灵滋养,对于她日后的人生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4年,中国戏曲迎来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繁荣期,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而16岁的韩再芬因为电视这个新型媒介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她主演的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娇》播出,深得观众喜爱。“当时,安庆市有三个黄梅戏剧团,很多优秀的演员共同支撑起黄梅戏的一派繁荣景象。黄梅戏电视剧的热映,舞台上的黄梅戏更多人看了,形成双轮驱动的大好势头。 ”韩再芬说。这一个繁荣的时期,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韩再芬所在的剧团去山东省巡演“一去就是三个月” ,一天甚至演4场,上下本全演。她很感谢那段日子:“那时候收入不多,但这样的摔打磨练,让我感觉特别充实、快乐。 ”在舞台历练愈加丰富的同时,韩再芬主演的黄梅戏电视剧《天仙配》 《女驸马》《桃花扇》 《孟丽君》等一部接一部亮相,让全国无数观众因为电视剧而结缘“黄梅戏” 。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消费的多元化,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演出市场越趋萧条。一开始,黄梅戏人还在努力跟进电视剧,韩再芬也尝试和深圳先科拍摄黄梅戏MTV,让脍炙人口的黄梅戏名段进入如星火般燎原的卡拉OK厅里传播。 “然而,到90年代中期,戏曲几乎没有市场了,舞台没有观众了,电视剧拍摄减少了。 ”韩再芬说:“突然间,大家发现再怎么努力,也跟不上时代,就慢慢变得消沉了。 ”没戏可演,为了生存,剧团里的人四处寻找出路,开饭店、开出租、改唱流行歌曲、拍电视剧、去银行工作……想到当年的离散,韩再芬心底泛起一阵悲凉。在时代大气候的变迁中,她很幸运地“早就不知不觉给自己转了型” ,总是有电视剧邀约,也有海政、总政等单位向她抛出橄榄枝,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安庆,选择了黄梅戏。
“一路走来,我并没有刻意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总是行随心动。我对黄梅戏的爱,深藏在内心深处。我发现我不想去大城市、不想去北京、不想改行、不喜欢纷繁热闹的氛围。 ”韩再芬说,这份内心的呼唤和坚守,与她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有很大的关系,也或许与安庆的文化有关系—— “安庆的文化比较淡定” ,“我总是在寻求自己内心的安宁” ,“安庆也好,黄梅戏也好,都是我心灵的存放地” 。
守住优良的传统文化,存在了就合理了
韩再芬没有离开安庆,没有离开黄梅戏,但她“内心与外界的冲突”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她想“找回舞台” ,于是努力去寻找各方资源:编剧、导演、演员等,做了一部原创大戏《徽州女人》 。
1998年, 《徽州女人》亮相的时候,正值中国的戏曲“气候”回暖。各个剧种都有新的尝试、新的作品,戏曲人的信心一点点在重拾。韩再芬因为《徽州女人》收获了各种好评,她更深地认识到“只要有一批人能够坚守住,黄梅戏还是可以做下去的” 。“我们一定要在喧嚣和哗众取宠的状态下生存吗?有些事就是一群人存在了,就合理了,且要深耕细作。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智慧来装点我们的社会,是一件挺美好的事情。 ”韩再芬说。
40年的戏剧人生,对于韩再芬来说谈不上什么坎坷、挫折,她所经历的更多的是深层的思想和境界上的变化。“我们要守住优良的传统文化,当你有了这样的认知以后,坚守就没有那么可怕、或者感觉苦兮兮了。 ”戏曲观众面或许越来越窄了,但韩再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美好” 。她认为,戏曲人有一份传承文化的责任,“我因为少年时心灵里种下的那一粒温暖的种子,我的人生就变得健康而美好。所以,我的心路历程是非常简单又非常坚定的。当一种文化在心里存放的时候,你会觉得金钱是一种外力的存在,不能没有,但不能是人生的全部” 。
秉承这样的信念,韩再芬在2005年接手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剧团更名为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她出任院长。当时的剧团工作人员都是一边在外面打工,一边做剧团的工作。在剧团一个月能拿到的财政工资只有500多元。韩再芬痛心,感觉“戏剧人太可怜了” ,剧团里早已没有了家的感觉,大家连正常上下班都做不到。
“我当时很着急,就动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社会资源,用自己的名气排戏、演出。另外,我在剧院新设定一项绩效工资,来凝聚人心,保证大家都能正常上班。 ”韩再芬对内探索管理,对外积极拓展演出空间。接手剧团后的第一个春节,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赚到了“第一桶金” ,大家又有戏可演了,又忙碌起来。在大家都很高兴的时候,韩再芬还是有点担心:“常年不在一起练功、磨合,台上的戏怎么能演好呢? ”于是,她开始要求剧院半年内不接演出,刻苦练功,回归少年时那种大家庭的集体感觉。
剧院在韩再芬的带领下秉承“诚实做人、勤劳做事、敬业平和、善待观众”的院训,除了重温经典剧目—— 《女驸马》 《天仙配》 《罗帕记》 《孟丽君》等之外,还盘活、创作了折子戏、小戏近五十出。“一戏一品格,一戏一样式”的艺术理念,让《徽州女人》 《公司》 《徽州往事》《寂寞汉卿》 《靠善升官》等大型新戏也收获好评。
如今,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在安徽省乃至全国从剧院管理水平看都是名列前茅的,已有老中青“三梯队”人才资源,拥有20余名90后优秀青年演员,形成一个朝气蓬勃、后继有人的演出群体。总结起来,韩再芬认为自己是在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来管理艺术院团。“管理更需要做的是提升成员对事物认知的境界。 ”她希望剧院建立的秩序是健康的、公平公正的。“艺术的好与坏、好与更好,还是一目了然的。一直以来,我都尝试把所有的事情说明白。说到底,艺术就是境界和境界的较量。当然,艺术可以不同层次地存在着,只要价值观正确,能够温暖人心就可以。 ”她坚定地说: “剧院必须走在时代里,不能落后于时代。 ”
韩再芬带领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同伴们越走越远。2012年,“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组建,韩再芬出任董事长,为我国第一家戏剧演出团体实行股份制改造进行了大胆探索。她带领团队每年在国内外演出400多场,不遗余力地创作新戏、培养新人,传承发展黄梅戏艺术。
今年11月,现代戏《邓稼先》和古代戏《女驸马》先后亮相国家大剧院。2018年是黄梅戏《女驸马》问世60周年,韩再芬在此次上演的《女驸马》中探索新的“老带新”方式——与新世纪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吴美莲共同演绎冯素珍这一角色。迄今为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是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地方戏曲中演出频次最高的一个剧院。
“戏曲是一门活态传承的艺术,一代人演绎有一代人的思想。黄梅戏和昆曲、京剧相比,它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剧种,它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如昆曲、京剧那样复杂严格的程式,所以说它又是一个非常灵动的剧种。 ”韩再芬对黄梅戏的这一特性非常着迷,“黄梅戏可以去大胆吸收各门艺术的优长,可以有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去再探索、创造,所以我愿意在黄梅戏领域做出更多的努力” 。
韩再芬认为,在新时期黄梅戏的发展要把传统传承好、把新的艺术形式“嫁接”好。“这是一个百变的剧种,我希望更多热爱黄梅戏的艺术家来这片土地上开垦,丰富黄梅戏,一起寻找当代观众能认同的戏曲表达方式,让黄梅戏更好地活在当下、书写当下。 ”她说。
黄梅戏戏曲片《女驸马》剧照 韩再芬(左)饰冯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