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歌声传承经典 邀先贤与我们同行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探秘
作者:闻齐 章晓宇 朱闻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是什么动因让一群没有系统学过国学经典的人用歌声咏诵经典;是什么力量让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凝聚在一起,干了一件非专业又超过专业的事,成为有影响的文化品牌;是什么让他们拂去蒙在几百本经典上的灰尘、用生命的热度发酵、萃取出琼浆玉液;是什么让他们从生活、实践中酿出艺术的美酒;是什么让众多的志愿者在几千个昼夜里从心血中熬出蜜饯?是为利吗?这项活动是一个公益行为,主创者不取报酬,参与者薪酬有限,很多时候还兴高采烈地自行投入时间与经费。是为名吗?他们中间多数人都是功成名就的大家巨匠,既有著名学者、艺术家,也有部长和将军……带着上述问题我们探访了这个团队,寻找这个系列形成的动因和过程。我们发现,他们身上激发出的巨大力量正源于这个时代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待,那推动他们跋涉于经典高峰的正是习近平同志所倡导的责任和担当。下面,就让我们去品一口琼浆、饮一杯美酒、尝一尝蜜饯,体验一下他们在咏诵经典活动中的艰辛和快乐!

  礼敬:邀先贤与我们同行

  中国文联于2008年启动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至今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关注这一活动的人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竟然每年都能推出一部解读国学经典的原创舞台艺术作品。

  “都说你离我们很远,悠悠两千多年,其实你离我们很近,一直在路上攀谈。 ”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于2009年3月推出的开篇之作:“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的第一首歌曲《老子》 ,这首歌唱出了对老子的景仰,唱出了对中华先贤和国学经典的礼赞。“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就是从这满怀温情与敬意的歌声中开始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脍炙人口的诗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010年6月推出的“东方神韵—— 《诗经·风》咏诵会”聚焦《诗经》中最精华部分《国风》 ,用现代音乐形式再现华夏先民的歌唱,回放古老东方文明的鲜活画卷,实现了数千年前先民们的美好情感与21世纪华夏子孙的情感追求相融。

  2010年8月推出的“兵道—— 《孙子兵法》情境咏诵剧” ,借着当代军人的歌声,表达对孙子最真切的敬意:“你是谈兵的鼻祖,你是谋略的先驱。兵者何物?察兵何义?是你最早把它们解析。存亡之道,死生之地,家国天下,都在你一十三篇兵法里。 ”整部剧让孙子穿越时空与当代军人面对面“说兵法” ,展示了他超凡的谋略智慧,向人们传递了“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的历史警示。

  2011年9月和2012年3月先后推出的“杏坛花雨——感悟《论语》大型交响组歌”和“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这样唱到:“数不尽的春去秋来,仁爱是永远的歌谣,我们血液里有你温暖的笑。啊!大哉孔子!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两台演出用不同的舞台呈现方式,以孔子“仁爱”思想为主线,将孔子关于人生的精辟论述与当代人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传递孔子的博大情怀和人格魅力,为人们做人、处事、交友、为官等提供有益的启示。

  2012年9月推出的“大丈夫——感悟《孟子》咏诵会” ,带着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诸多道德建设问题,向孟子求教,领悟他所阐发的民本思想、仁政理念,弘扬他所倡导的“大丈夫精神”和“浩然之气” 。

  20133年8 月推出的“放歌亲情——感悟《孝经》咏诵会” ,以《孝经》十八篇为基本依据,以纯真美好的亲情为纽带,紧紧围绕着“孝”来展开,入情入理、形象生动地解读和展现这部经典的思想精华,引起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共鸣。

  2014年5月推出的“至善之道——感悟《大学》咏诵会” ,深入挖掘《大学》 “三纲八目”所追求的善道,紧扣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在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启示。

  2015年6月推出的大型交响清唱剧《屈原颂》以战国秦楚争霸的历史为背景,以《楚辞》为依据,呈现屈原亘古常辉的美政理想、高洁品格,上下求索的执著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现代人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远理想。

  8年时间,推出了咏诵8部国学经典的9部舞台艺术作品,均为原创,全都获得了圆满成功。国学经典在现代中国人的眼里是遥远的,文字是古奥的,人们常常不得其门径而顿感枯燥无味。“中华经典系列咏诵”让国学经典变得那样亲切,古代先贤变得那样鲜活,先人智慧变得那么通俗易懂。观看这个系列演出的,有学者、有干部、有军人、有工人、有农民、有家庭妇女、有老人、有孩子。每一场演出,人们都不愿意离开,有掌声,也有哭声。是什么力量、是什么情感,产生了这么大的感染力?

  探索:让经典在转化中重放光彩

  深入这个创作团队中发现,他们在创作系列咏诵作品时,不仅遵循歌词创作的一般艺术规律,还非常关注在普通百姓中传播和普及国学经典的需求,力争用现代化的歌词解读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可以说,怎样让作品更好地贴近群众、更好地服务现实、更好地与世界接轨,怎样让经典在新时期大放光彩,正是这个创作团队8年来苦苦思索和认真实践着的问题。他们是这样探索的:

  ——经典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在写《共产党宣言》时这样讲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这个徘徊的幽灵,真正扎根是在东方,发展也在东方。在东方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得以发展壮大的肥沃土壤,这就是中华经典所蕴含着的东西。他们研究认为,两者虽不是血脉相承,但可以要素相融、互为滋养,长出新的生机勃勃的参天大树。

  第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儒家、道家都是无神论者。“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判断,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也是中华经典的根基。老子《道德经》所阐释的世界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成了最高原则,没有了鬼神的影子。 《论语》中记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他教育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言辞,更能看出他对现世的关怀要远远超越对鬼神的关注。“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中,歌曲《道法自然》这样唱到:“小小细胞,我们祖先的祖先,一切生命,从那里繁衍;亲亲自然,我们生存的家园,所有依恋,在那里发源;春夏秋冬,花开花落,日月运转,周而复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说到人类脱胎于自然的历史,从“何为第一性”的思索把握“道法自然”的精髓。

  第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华经典思想紧密契合之处是对历史推动力的认识,那就是人民。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他对历史推动力的判断,一方面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等思想,另一方面来自植根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民本思想。孔子有“节用爱民,使民以时”的言论。孟子《离娄上》将君与民放在政治天平上去权衡,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结论。先秦民本思想是古代中国形成较早的一种政治思想,积累了无数安邦定国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在“大丈夫——感悟《孟子》咏诵会”上,一首京剧歌曲《民字大如天》就是为人民抒写的赞歌:“自古兴亡一线牵,有道是民字大如天,民是那身上的衣,民是那盘中的餐,民是那脚下的厚土,风调雨顺好耕田;天即是民,民即是天,忧民忧,患民患,阅尽上下五千年,惟有民字大如天。 ”从历史兴亡的高度对孟子“民贵君轻”进行深刻体认,并做了富有现代感的阐述,提出了“忧民忧,患民患”的爱民之道,这与现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华夏先人的朴素辩证思想易于结合。“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围绕《道德经》这一古代哲学著作,阐释了老子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的深邃思考,富含了朴素的辩证观念,充满着思辨的智慧。歌曲《为而不争》用洗练的语言阐述出了老子的为人之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饰言三千,不如一句童言。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巧言满天,不如笃行一件。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把中华经典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即是更为深入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种结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解读经典,又用经典蕴含的中国传统和特色佐证马克思主义,只有这种结合,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得更加壮大,中国文化也才能更为自信地站立于世界。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经典的价值是永恒的,但其产生的年代距今久远,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国学经典所使用的话语体系比较生涩,其中所蕴含的义理有些已经时过境迁。因此,在学习经典、传播经典的过程中,这个创作团队坚持“感悟原意、不离原意、创造新意”的原则,把经典的解读与这一代中国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国家责任结合起来,与对未来共同的美好期盼结合起来,通过现代思想和话语的提炼、转化、推广,创作出有益于现实、有益于未来的文艺作品。

  一是倡导高尚的君子人格。系列咏诵作品从经典中汲取优秀的修身思想,关注现代人的道德建设、人格培养。“大丈夫——感悟《孟子》咏诵会”中《仁者无敌》唱到:“乐之乐天下同乐,忧之忧天下同当,愿只愿贤者在位,能者执纲;济民于水火,扶民于时荒,仁者无敌,天道无疆。 ”倡导了心系天下与黎民的“仁者爱人”的品格。 《布谷布谷》则借用布谷鸟“播种时来,丰收时去”这一自然界的常见现象,对孟子所提倡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担当精神进行了富有新意的阐述。“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中《诚信是金》这样唱到:“千金一诺,一诺千金,好重好大一个信啊!人因它而仁,物因它而通。历史因它而凝重,友情因它而纯清。 ”从个人修养、社会交换、历史风气与人类情感的四个维度,对诚信品格的重要性做了隽永的阐释。

  二是彰显孝慈的家庭伦理。“孝是一条不息的河,从来没有干涸过;它流淌着慈爱的血液;能承载痛苦,也能承载欢乐。 ”这是“放歌亲情——感悟《孝经》咏诵会”歌曲《孝是一条不息的河》的唱词,歌曲从当代视角回望历史,把“孝”作为中华伦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历史观察,充分肯定了“孝”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是阐发廉洁的为政思想。“两口中间那一条,那是为官的背腰,清正廉洁腰杆硬,口碑胜过钱满包;当官的兄弟姐妹吆,官字含义你知道了,一笔一画要写好,莫做贪官被民抛。 ”这是“至善之道——感悟《大学》咏诵会”歌曲《官字谣》的唱词,面对社会的贪污腐败之风,从正面提出了清正廉洁的为政之道。

  四是讴歌经典中的爱国情怀。“大厦本是众人居,众人和睦稳根基;齐家终有日,报国无尽时,为国能捐躯,才是最孝悌。这一番情怀感天动地,这样的人生多么壮丽! ”这是“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歌曲《家国天下》的唱词,回溯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为当代爱国主义树立了标杆。

  五是涵泳和谐的哲学理念。“和生美,谐生美,和谐是美的集合生命的聚会;和生祥,谐生康,和谐是蔚蓝天空甜蜜的梦乡。天下共一村,四海各一方,和谐是一首美妙的乐章,奏出人间交响。 ”这是“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中《和谐美》的唱词,从宇宙自然的宏大视角看待我们的地球村,为世界美好的未来提供了东方“和”的智慧。

  ——东西方经典思想的结合

  中华文化是一个浑厚博大的文化,对外来文化常怀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 《大学》有言:“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这一先秦时代就深深烙刻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日新其德”的文明追求,逐步养成了包容外来文明以改革自新的文化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 ”这个重要观点正是从中国文化不断吐故纳新的特点出发,对文艺工作提出的要求。他们在创作系列咏诵作品时,即是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让东方经典思想与西方经典思想在碰撞中融合,有选择性地汲取了西方经典的优秀思想,体现到作品上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汲取依法治国的理念。“离开缰绳骏马怎驾驭,离开法度国家怎治理;就像那船儿无舵方向偏,无帆船难移,修明法度立下那铁规矩;依法治国,国家才能巍然屹立。 ”这是大型交响清唱剧《屈原颂》中《修明法度》的唱词,用朴素而精准的比喻对“依法治国”的意义作了阐释。

  第二,汲取公平正义的观念。“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的歌曲《为政以德》开宗明义提出了对正义和公平的诉求:“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四海仰望,正义公平。问浩浩长空,听啸啸天风。为政者何为,翘首者百姓。 ”把孔子提倡的为政之“德”落实到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要求上,实现了经典话语向现实政治的转化。

  第三,合理汲取民主的思想。“百姓,百姓,天下的众生,历史的动因。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载舟是百姓,覆舟是百姓。顺其心者万事兴,逆其心者行不通。尧舜口碑传至今,深根就在得人心。 ”这是“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中《以百姓心为心》的唱词,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对社会发展动因的判断为基础,唱出了顺应民意的重要性,实现了中国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的接驳。

  正因为善于吸收西方的经典思想,并融汇到对中国经典的感悟上,咏诵会在海外的演出跨越了语言的障碍,被西方观众所理解、接受、欣赏,得到了热烈的回应,实现了文化“走出去” 。20122年和20133年,应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邀请,他们两次赴巴黎,演出“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和“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 ,都获得了圆满成功,受到了各国大使和中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创新:用新观念去攀登高峰

  如果把歌词比做一双翅膀上的骨架的话,那么歌曲的创作和舞台呈现就像翅膀上五彩斑斓的羽毛,它们共同承载着国学经典飞入寻常百姓家。

  ——音乐方面的创新

  用歌曲阐释经典,用歌声演绎经典,是这个创作团队在冷静客观分析当今国学经典传播普及现状和当代音乐艺术的欣赏现状,考察多种现代艺术手段之后做出的审慎选择。

  音乐创作上求新是这个团队追求的目标。他们本着“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唱法戏曲化、通俗唱法曲艺化、曲艺唱法现代化”的原则,既充分借鉴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和技法,又结合中国传统民乐、地方戏种等独特音乐元素,使系列咏诵音乐作品形成了恢弘、古雅、悠远的鲜明风格,与国学经典本身的气质十分吻合。例如, 《民字大如天》 《俯仰无愧》 《孝敬》等作品的作曲,充分运用了京剧、黄梅戏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既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不少音乐界专家评价说:“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每一部作品的音乐本身,就是一部极具特色的交响组歌。 ”

  ——舞台艺术的创新

  自上古时代起,诗、乐、舞三者便紧密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描绘了“诗乐

  舞”一体的艺术形态。 《诗大序》则解释了这种艺术形态的形成机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人类情感鼓荡在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就会通过嗟叹、歌唱和手舞足蹈来表达。可以说,人类的情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是不充分的,而需要多种艺术形式让情志得以伸张。 《墨子·公孟篇》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今天仅能从文字上读到的《诗经》 ,早在上古时代就以咏诵、琴声、歌唱和舞蹈等多种综合艺术形式来表现了。

  因此,为了充分地表现经典中炙热的对人类的关爱、高远的情志和深邃的思想,为了充分调动观众听觉、视觉,实现与先贤的情感共通,他们在系列咏诵的舞台艺术上至臻打磨,集舞美、灯光、视频、服饰、书法、国画、漫画等艺术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庄重而不远人,典雅而可通赏,朴实而能悦目”的艺术表现效果。即以庄重之态彰显华夏文化之伟岸,而又不拒观众于千里之外,使其“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以大雅之风营造悠远深邃之境,而又不曲高和寡,能令全场观众都获得满意的观演效果;以朴素无华之形呈现本真自然之美,使舞台呈现与感悟经典恰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

  ——运作机制的创新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是在中国文联领导下,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中华经典文化传播交流委员会联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于2008年启动开展的一项传播普及国学的活动。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论述为指导,他们对这一活动进行拓展和完善,着力将其打造成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向文艺高峰攀登。

  1 .坚持正确的文艺观

  这一活动的宗旨是,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为指导,从历史眼光和时代视角的结合上,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解读和展现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激发人们亲近中华经典、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这一活动本着“释经典、取精华、出精品”的初衷,根据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已先后完成了对8部国学经典的感悟创作,原创感悟歌曲300多首,推出了9部舞台艺术作品。能够良性运作8年,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声誉,靠的是其机制的保障,就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 。

  2 .坚持创作为第一要务

  8年来,这个团队把创作作为第一要务,把剧本作为成功的基础。为了真正实现一台节目诠释一部经典的主要思想这一目标,他们博览群书,力争把原著作品的所有版本都搜集到,认真阅读提炼,形成转化的新思路。为了与时代接轨,他们向社会做调查,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沉下去、沉到底,向群众和实践学习,从中找到经典与时代的结合点,经典与世界的结合点。这个团队在创作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升华,把经典中的精华与新的思想、新的思维相结合,升华为时代所需要、历史所需要、世界所需要的新作品。他们真正做到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遵循文艺为了人民的方向,去创作今天时代所需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几百本书经过思想发酵流出的甘泉,是实践、生活酿出的琼浆玉液,是众多志愿者在几千个日夜里用心血熬成的蜜饯,是人民的乳汁在作者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文艺之树。

  3 .坚持学术先行的原则

  8年来,系列咏诵活动获得学术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北京大学国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楼宇烈、王博共同组建起强有力的学术团队。袁行霈先生对每一部作品都亲自审定修改,对舞台呈现也提出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为系列咏诵作品把好学术关;国防大学教授、著名作家乔良,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著名红学专家张庆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都在这一活动中深度参与,确保创作团队在普及国学时义理、情感和知识方面的正确。由于这些国内顶级专家的介入,保证了政治上不出问题,学术上不惹是非,艺术上不搞低俗。

  4 .坚持公平竞争的机制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是由一个跨单位、跨界别的高水准团队合作完成的。有中国文联的领导,有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大学高校的支持,有地方和军队等演出单位的倾力配合,正是因为凝聚了各界对于传播国学经典的一片赤诚之心、一股正能量,并有了公平的机制,大家才能通力合作,这一活动才能取得如此的成功。

  8年来,系列咏诵活动之所以能获得文艺界艺术家们的无私奉献和倾力相助,靠的也是公平的机制。这个团队不是建制团队,没有领导和被领导,也没有更多的稿酬给志愿者,但是这里有公平竞争的机制。不管是名家还是普通人创作的作品,都要经过审定,好的作品才被使用。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组委会总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先生评价这一系列作品时说:“ ‘把大学课堂延伸到社会,把高雅文化普及到大众。 ’这项咏诵活动帮助我们向这个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历经8 年的实践和积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经典普及风格,创造了一批有益于世道人心、饱含正能量的优秀作品,这一系列已经初具规模,自成体系,作为一个传播国学经典的文化品牌正渐渐深入人心,国学经典的当代价值也在歌声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这一活动本着“从经典中汲取滋养,从现实中诞生创作”的原则,正在从文艺精品的“高原”向“高峰”稳步迈进。

杏坛花雨——感悟《论语》大型交响组歌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