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耕耘的低调观感
作者:孙克  来源:中国艺术报

  武汉画院成立于1984年,至今已经走过27年岁月。在全国省市级画院中,武汉画院资历不是最老,规模不是很大,此外,武汉画院的画家们埋头在自家园地耕耘的兴趣及付出,似乎远超过对声望的追求,外界的观感比较低调。但是,就人才实力和艺术创作的成就来看,武汉画院又是同级画院中的翘楚,当我有机会接触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渐渐地为他们的才华所吸引,更感受到当下这个画家群体的非凡实力和特性。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画院能够受到同侪们的推重,未必在于级别的高低、画室的规模乃至成员的多寡,归根结底在于创作的水准,要聚人才、出精品。武汉画院的优势在于较高的创作水准,尤其是拥有李乃蔚、冷军这两位领军人物,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出色的创作成就,已经为武汉乃至湖北美术界都带来声望和影响。艺术品生产的经验告诉人们,出色的大艺术家引领和照耀着一个时代,没有大师的艺术史是不可想象的。我这样讲并无意于将李、冷二位抬到大师地位,我只是点明,他们二位对于艺术的虔诚和执著、对艺术独特风格的追求和令人瞩目的成绩,所起到的引领作用。

  李乃蔚是当代著名的工笔人物画家。1997年他的《山菊》 ,获得全国中国人物画展银奖,是由于此作与另一件作品在评委中相持不下而决定不设金奖之故。 《山菊》以超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健康质朴、清纯美丽的山乡少女的形象,以高度写实的表现技巧赋予人物内在精神的刻画,艺术技巧精纯独到。李乃蔚苦心孤诣地向高峰攀去,其后更有《银锁》(1999) 、《红莲》 (2009)等名作问世。改革开放新时期带来思想解放、社会转型、财富积累,推动了艺术市场的繁荣,为画家们的生活与创作带来种种好处,无庸讳言也出现了脱离生活、不甘寂寞、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因此,李乃蔚和武汉画院的画家们,始终以“十年磨一剑”的沉潜心态,对待生活和创作,出精品力作,值得称道。

  另一位著名的油画家冷军,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屡屡在全国大展获奖,其油画作品以超写实主义的冷峻理性精神和表现技巧,令人过目难忘。我虽然关注中国画创作,但每次站到冷军的作品前,都要长时间观看,想着作品的主题,更想着作品怎样达到如此超体验的逼真?技法如此精到的确难能可贵。油画是舶来品,学来不过区区百年。中国人要掌握好西洋的油画,要克服文化上的隔阂,要解决儒家文化“雅” 、“俗”观形成的重“意”轻“技”的惯性思维,涉及到油画的移植本土化问题。新时期以来社会更加开放,文化交流与融合加深,油画在中国有更快的发展,早被西方美术界边缘化乃至放弃的造型写实传统,竟被中国人以“人弃我取”的精神继承下来,变成我们的精神食粮,历史会证明这未必不是明智之举。冷军和他的同事们孜孜矻矻地埋头工作,证明着中国艺术家具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在油画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远。

  同在一个画院,寻求各自不同的风格道路,显示着画家们的成熟和水准。樊枫的城市题材意笔水墨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阐释着人与现代水泥森林的非自然的抗拒而又依赖的无奈心理,也是现代山水画的独特课题。他的作品《绿色家园》 (1999) 、 《雨过西陵》 (2002)则呈现又一派理想的清新畅爽、绿色氤氲的意境,显示出厚实的功底和探索精神。江中潮是更为注重笔墨意味、寻求传统花鸟画的现代意趣和画面构成的当代中国画家。在其传统风格的花鸟画里,笔力沉厚,墨韵凝练,显示出画家对传统花鸟画中的文化精神的理解与追求。另一位青年画家严好好, 2002年的毕业创作《生旦净丑》获得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金奖,以对于传统中国画风格的大胆突破,得到评委专家的肯定。对色彩和画面形式感的大胆追求体现了她的艺术个性。

  武汉画院也和国内许多画院一样,在编制外特聘了院外画家,一方面增加了画院和更多画家的联系与团结,增大了画院影响力的外延,另一方面,使得许多院外画家有机会参加体制内的创作活动,使许多人的归属感得到提升,使得画院充分发挥了核心作用。通过这些画家的参与,武汉地区的画家们的实力有了更好更广的展现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汉画院是个很具实力和规模的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