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也要与时俱进
——访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艾亭
艾亭近照
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上,我们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艾亭先生,我们的话题自然聊到了民间艺术如何传承发展。采访中我们惊喜地得知,艾亭先生自1989年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就是我们的嘉宾了,他先后参加了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而本报也是第三次采访他。
记者:自2004年第六届国际民间艺术节采访您之后,时间一晃又过去三年。这三年间您来过中国吗?
艾亭:这几年我来过很多次,可以说是经常来。去年就到过上海两次,参加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我觉得宝山艺术节和国际民间艺术节都是很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工作很完善,质量很好。
记者:您看了开幕式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团的演出,对本次艺术节印象如何?
艾亭:这次艺术节规模更大了,有20多个国家参加,节目非常多样化,展示了许多民族的文化魅力。从中也可以看出,各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都在不断变化。比如这次美国“文化震慑”街舞团所展现的舞蹈就很有代表性,从传统演变到现代,非常吸引人。传统文化如果要变得很鲜活,就必须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前进,不这样就会死亡。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给青少年,如果不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有所变化,他们可能就会不喜欢。
记者:现在,各国民间传统文化都受到全球化的冲击。变,就有可能不是原来的原生态文化,甚至可能会被强势的商业文化所利用和同化;不变,又可能会失去生命力,趋于僵滞和灭亡,这个难题怎么解决呢?
艾亭:非物质文化是精神方面的东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不像体育竞赛,非得有个你胜我负。不同文化可以和谐共存,并且要互相尊重,这样才能够和平共处,和平生活。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必须保持它的特性,特别是在商业化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特性尤其重要。变,并不是要改变它那些很好的特点。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把不同的文化统一在同一种文化中是不可能的事。
记者:这次国际民间艺术节展示的艺术形式,几乎都不是商业性很强的文化,如果不通过国际民间艺术节这个平台,它是很难像商业大片那样被引进和推销的,也就很难被中国观众所认识。一些参加艺术节的团体也直言,在他们的国家,从事民间传统艺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统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
艾亭:我举一个例子,在我的家乡,从事民间传统艺术的人都五六十岁了,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这其实就像一支足球队,如果踢法不好看,不能赢球,年轻人就不会看,他们会去看另外一支能给他们带来享受的球队。年轻人往往就是凭感觉,传统艺术如果不能给他们好的感觉,他们就不会感兴趣,甚至认为这个东西根本不好。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可能都是这样的。所以民间传统艺术要想抓住青少年,还是一个变的问题。
记者:您所在的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是怎样推动国际民间艺术交流的?
艾亭:我们组织的总部设在奥地利,有130多个会员国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传统的民间艺术,主要通过组织国际会议和演出推动国际民间艺术的交流。
记者:您对中国这几年在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上的变化有何印象?
艾亭:中国每个民族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我已经注意到了中国一些民族民间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但民间文化被加工后搬上舞台,恐怕并不都符合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需要,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本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上,有个国家的演出没有乐手伴奏,而是使用了伴奏带。我认为一个舞蹈队必须要有自己的乐手,不能使用录音带。舞蹈艺术的表演必须与音乐、鼓手和谐搭配,使用伴奏带这样的变化就不好。但总体来说变化是好的,如果传统文化不与时俱进的话,就要遭到淘汰。在开幕式上我还看到昆曲跟舞蹈合起来演,这就是变化,是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相聚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