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击乐与国际水平接轨为时不远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飚谈打击乐教学
在3月17日开幕的第五届保加利亚国际打击乐比赛上,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李婉莹荣获第3名。对中国打击乐来说,这是国内院校的学生第一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填补了此项空白。李婉莹的指导老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飚,其本人就是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打击乐手,在国际乐坛上有很高的知名度。记者就中国打击乐教育的有关问题采访了李飚。
说起李婉莹获得打击乐国际大奖,李飚认为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成功。在这次保加利亚国际打击乐比赛中,中央音乐学院有5位学生参赛,3位进入决赛。这是我国打击乐教育整体进步的表现。这种进步首先是因为我们国家在打击乐教育方面政策和设施的改善。中央音乐学院从2003年以来,在打击乐的设施改善方面投入100多万元,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他们可以接触到一些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打击乐器,可以听到、看到国内外优秀的打击乐作品,并且参与到打击乐的演出活动中来。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他们见识了打击乐的世界顶级水平之作。除此之外,获得成功的学生都付出了很大努力。
中国的打击乐教育从1978年开始,距今不到30年。在教学之初,当时的乐器设施条件很差,全校仅有几个小乐器。而打击乐需要更多的乐器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这一段时间很多老师作了大量工作,为打击乐的发展做了铺垫。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给打击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打击乐迅速发展的时期。在打击乐教学上,则由以前某几件乐器的教学逐渐走向丰富,打击乐的演奏在交响乐之外,还有重奏、独奏等等,可以说视野正在放开。另外,国际上很多作曲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打击乐曲的创作之中,这对打击乐的教育也是很大的推动。
李飚不仅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同时还是德国柏林音乐学院的教授。说起国外在打击乐教育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李飚认为,他从德国带回来的最大的教学经验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我们不是要培养“音乐的疯子”,不能教给学生片面的音乐。衡量一个好学校、好老师的标准除了学生在国际上获奖,还要看学生毕业后在做什么。老师要因材施教,学生毕业后不管是在交响乐团工作还是从事教学,甚至搞流行音乐,只要做出成就,就是教学的成功。
李飚认为这种普及化的教学跟培养精英之间并没有冲突。李婉莹也不是作为特殊人才培养的,她跟其他学生共同学习,但是我们也需要精英在国际舞台上亮相,提高国内打击乐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改变国内对打击乐的认识。所以说,精英也是在社会的召唤下应运而生的。普及化的教学不仅仅是面向社会,还要面向国际化。
对于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教学方式,李飚则认为最基础的就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在教学中最重视的就是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这在他的教学中占了三分之二的比重。学生应该从最基础的一点一点做起,应该在最基本的打击节奏和速度的准确性上下苦功。另外,李飚有意识地让学生进入他的打击乐团,参与排练演出,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编排之中来,对于他们的乐队组织经验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诸如在舞台上如何摆放乐器、如何完善舞台等等,这些都是书本之外的知识。在学校期间有这样的演出经验,对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很重要的。
中国打击乐起步晚,缺乏基础,近10年来的发展速度很快。正如李飚所说,李婉莹的获奖只是一个开始,相信在此之后还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在国际上获奖,从他们这一代开始,中国的打击乐将会与国际水平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