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作者:本刊实习记者 王敏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访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副院长陈学希

陈学希近照 孟祥宁/摄

  从解放初期的“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到19 8 5年的“华南文艺业余大学”再到1995年的“华南文艺成人学院”,直到2004年转制为“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这所位于广州的艺术类院校经历了50年的发展过程,逐渐走向辉煌,教学与创作硕果累累。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各类艺术展演达1000多人(次),所获各类奖项近200项。作为一个地方专科院校,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育才之路?就此,记者采访了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学希。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广东省文联主办的综合性艺术类专科院校,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与同类院校相比有何优势?

  陈学希(以下简称“陈”):学院长期坚持教学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既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又重视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始终贯彻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相结合,教、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致力于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艺术人才。

  我们学院有两个优势。第一,艺术类多学科的综合艺术院校,本身就是专业独立、优势互补、学科互动的学院。比如我们的舞蹈老师可以给音乐专业的学生上形体课,进行肢体训练。资源互补、共享使学院少走了很多弯路,也节省了很多开支。第二,我们有3个品牌专业:流行音乐,动漫,国标舞。流行音乐系十分注重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比较明显地突出了流行音乐的特点。国标舞专业用高薪聘请了英国、香港、台湾等一些国际上一流的、前沿的师资力量,所以发展比较快,连续两年在英国黑池舞蹈节上荣获冠军。动漫专业非常注重实践,学生一入校就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包括电脑制作、素描、构图、电脑成像等。从去年到现在,动漫专业学生制作的作品已经在全国拿了好几个大奖。

  我认为,高职高专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必须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有特色才有机会。学校无论规模大小,只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需要,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记:2004年由成人学院办学模式转向普通高校办学模式,改制后“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如何紧密结合?

  陈:2004年6月,学院位于广州番禺的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这不仅标志着学院实现了由成人办学模式向普通高校办学模式的跨越,也标志着学院跃上了新的发展平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现在,学院以高职高专教育为主,集成人教育、中职教育和培训等多层次办学为一体。

  “内涵建设”主要体现在加强教学监控体系和管理,真正抓住和突出高职高专教学特点。进行“将改革工作目标、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与提高、考核方式方法等实行综合捆绑”的改革,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形成合理的学科结构与学科特色。

  “外延发展”主要表现在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机制,形成了国有公办、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模式。在培养人才上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在高校很注重就业率,特别是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职高专学校,就业率是社会检验我们办学质量的一个标尺,也是最有说服力、最便捷的招生宣传载体。另外,在相关部门推广准入制度以后,人才证书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培训就成了学院“外延发展”的一个基点。比如电工师、发型师、灯光师、音响师、美容师、造型师,还有影楼的摄影师等等。

  记:作为地方的专科院校,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师资人才,建设过硬的教师队伍?

  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我院的立院之本,我院采取切实措施吸引并留住优秀师资人才。一是鼓励教师在国内外进行短期进修,参加在职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还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二是学院以广东省文联各个协会为依托,各个地级市的文联为纽带,各个协会各种门类的艺术家为资源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脉资源。学院虽然年轻,但潜力很大,我们转制以后没有包袱,可以轻装上阵。加上学院是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9大工程之一,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省文联、省教育厅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这些条件使学院的青年教师有更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记:学院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陈:我们会一如既往本着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精神,始终把强化教学质量作为我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突出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只有面向社会,坚定不移地强化实践训练,强化技能培养,才能培养出受欢迎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