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灿烂的口头文学永远相传下去
作者:冯骥才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0年,我们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着手建立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 2015年又立项启动数据库总目项目。 《总目》河北卷的出版,是我们从事口头文学遗产的搜集整理抢救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我昨天想什么应该是今天会议的关键词,我觉得关键词就是两个字:重要。口头文学现在好像是一个边缘词汇了,民间文学研究的学科也被边缘化了,实际上对口头文学的认识,我觉得还没有认识到位。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讲,口头文学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甚至说这个位置带有核心价值。因为它是文学,文学是纯精神性的创造,它有核心的价值。一个文学的大国,它的文学创造无非是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人的,一种是集体的。个人的一般都是用文字的形式创作,他创作出来的文本流传。还有一种是集体的,集体是用口头语言来传承,口口相传,在流传的过程中相互认同,然后不断地修改,然后形成。在这里面有一点不同,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文本的文学,就是个人化的文学,它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社会的认可或者是集体的认可,它才能留得下来,可是集体的文学,它不是一个认可,它是一个认同。我们认同了,大家才参与创作,才是一个集体文学的创作。口头文学流传得越广,认同得越广,认同的时间越长,一个地域乃至一个民族就把它的价值取向、它的精神天地都加进去了,变成了一个共同的东西。毫无疑问我们是文学大国,但是什么构成的呢?一方面是我们的格萨尔,玛纳斯,亚鲁王,阿诗玛,我们的梁祝、白蛇传,我们数不清的谚语、歌谣,再加上另外一部分,我们的九歌、天问,我们的唐诗宋词,我们的八大家散文,我们的四大名著,把这些放在一起才是我们伟大的中国文学的传统。如果没有口头文学中国文学至少失去一半。这就是它的重要性。

  我记得前两年到芬兰参观,芬兰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部分的调查整理,只有口头文学,到现在还有一大批人专门研究民间文学,而且还在搜集现在的民间文学。我跟他们讨论过,现在的民间文学很有意思,跟古代的民间文学已经不一样了,现在很多民间文学是通过网络互相传递,微信来传递,已经变了,它已经文字化了。它有流传没有传承,一瞬间或者几天里面流传过去了,接着消失了,这没有纵向的传承。我们口头文学的传统既有横向传播,也有纵向的传承。可能有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口头文学过时了。我们有很多口头文学,但我们对它不重视,对它疏远了,那么大的文学资源被我们扔到一边去了。我记得前两天有人跟我聊天,聊他单位里面人事问题很麻烦,年轻人之间互相较劲,你不愿意让我往上升,我不愿意你怎么样,互相遏制,他用了很多词汇来表达,他怎么表述也表述不清,我就跟他说一句话,一句民间的歇后语:一天刮一遍胡子,他问什么意思呢?我说它的意思就是,你不让我露脸,我不让你露头。他说这个绝了。我说这个就在我们口头文学数据库里面。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我们的幽默,我们民族的才华灵感是无穷的。这个宝库有多大,我们没有办法估量。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是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的关键项索引,有了这个实实在在的总目,就知道我们搜集的口头文学遗产到底都包含了什么内容,这个分类和编目做得越严谨、越科学,越经得起推敲,将来就越有文献价值。

  我们要看清我们的形势,一方面是我们的工作充满了困难,充满了挑战,另一方面来讲,我们中国民协必须要站在时代的历史的高度,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上,来对待我们的文化,必须要有这样的使命感,你只有站在这个高度上,你才能够看到哪些东西必须是我们这一代人去做,而下一代人做也做不了,而下一代人却必须拥有的东西,而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这个。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大的情怀。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哪个位置上工作,我们都对我们的文化负有责任,我们要面对挑战,我们要迎接挑战,我们要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承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