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觅乡愁
作者:易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说起中国的古村落,西递宏村鼎鼎大名。可是也会听到有人说,西递宏村算什么,我们那里没毁掉前,比西递宏村强多了。

  浙江省衢州市举村乡,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因为不熟悉南方风物,自然不知该归入哪个级别的古村落,但当我来到举村,眼前却为之一亮。为什么?还是先从对浙江农村的印象谈起。

  十年前刚刚工作时,曾到过浙江绍兴。从杭州萧山机场去往绍兴的高速路上,看到两侧农田中一排排的小洋房,三四层楼高,相当阔气。但建筑风格不够统一,总体看上去显得有些凌乱。这是我对浙江农村的第一印象,想必不少人有同感。不久前到衢州,这里地处浙西,丘陵较多,但在丘陵之间,依然是一栋栋亮丽的小洋楼,一点儿不比杭州附近的农村差。小洋楼设计新颖,住着也舒服,但我看着总有那么一点失落。这就是中国的江南么?那个在诗词中、古画里的江南水乡,不应该是这样的。看出我的失望,衢州的朋友说,我带你去举村吧,那里有古村落,有你想找的东西。

  从衢州城前往举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山路狭窄,空气清新,路边毛竹丛生,贴山挨谷的零散着一些住户,竟然也都是三四层小楼。我不得不再次惊讶于浙江农村的富庶,在如此偏远的山中,房子居然还能建得这么洋气!行到山路最高处,朋友说,举村马上就到。果然,沿下山路没走多远,一拐弯,一个小村子猛地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古村落,举村乡洋坑。几十户人家,规模不大,却是我们此行路过的最大的自然村。村子在半山腰,远远望去,粉墙黛瓦,显得挺新。有几处是徽派建筑风格,马头墙高耸,很显眼,朋友告诉我,那里是祠堂。走进洋坑,我们看了几处老屋,不大,多是一进院落,中部是略显狭窄的天井。南方炎热多雨,天井狭窄,可以减少阳光射入,也有拔风作用,利于通风。正房朝向天井,完全敞开。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寓意“四水归堂” ,有财不外流之意。朋友说,别看洋坑村子不大,但是有三宝,茶灯戏、喝山节和木偶戏,现在都已进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专家考证,茶灯戏是宋代茶文化的活标本,是茶农庆丰收、祈收成的欢庆之举,表演内容多为种茶、制茶过程,尤为特别的是表演队的成员,多为当地十来岁的小孩,所以也被称为“小孩演大人戏” 。喝山节每年农历十月初八举行,是在洋坑岭古庙宇前举行的公祭活动,祭祀以供奉祖上神明、山神、先师为主。相比茶灯戏与喝山节,木偶戏在全国更常见。但据说洋坑的木偶戏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偶头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衢州木偶戏盛兴于清朝,在洋坑一直有传承。可惜我们此行仓促,走马观花,没有机会看到当地的非遗演出。

  顺着洋坑往下走,大约几里地,就到了另一处古村落——翁源。翁源村落规模和洋坑相当,分布于溪谷两岸,很多建筑是典型的徽派风格。与洋坑相比,翁源的民居和祠堂未经修葺,更为原生态。很多墙上白灰剥落,显出大片斑驳的赭黄,极有历史沧桑感,令人感叹时间画笔远非人力能及。村中还保留着翁氏宗祠、翁氏小宗祠。据说翁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明、清时期由翁氏后裔重修。宗祠内有戏台,戏台后的影壁上,至今还留有古人“涂鸦” ,旧时戏班每到一地演出,都要在戏台后写上演出日期和剧目,这些文字,见证了翁源昔日的繁华。据当地村干部介绍,翁源曾是遂昌和举村的贸易中心,溪边设有码头,宗祠里演戏时,曾有近千人观看。岸边店铺生意红火,建于清代的缪顺泰药店经历了这里的热闹景象。如今,缪顺泰药店也已成为翁源古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当天晚上,村干部还搬出一箱复印件,是当地三个家族的家谱,对于翁源几个大姓的来龙去脉,都有详细记录。比如《翁氏家谱》就记载了翁源名称的由来,原来宋朝时翁氏先人从福建新化府甫田县迁此,村系一坑之源,故名翁源。

  我要说的第三处,是举村之行印象最深的地方——廖世全民居。洋坑、翁源均是连成片的古村落,廖世全民居有点落单,却更显眼。民居坐落在半山腰,离洋坑、翁源都有一段距离,周围约略五六户人家,大多已是新房。在门牌上,有这样一段介绍文字:“清代光绪年间建筑。坐东南朝西北,占地295 . 6平方米。主体建筑的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前厅明、次间梁架为抬梁式结构。梢间梁架为穿斗式,三柱用六檩,柱础两重,上为抱裹石,下为覆盆,后楼明、次间梁架全部穿斗式,五柱五檩,单檐天井,四周走马楼,三合土地面。 ”介绍有些专业,供有兴趣的人士参考。民居坐东南朝西北,是受山中地势所限。我是建筑外行,只能谈谈直观感受。首先是格局大。洋坑、翁源所见民居与祠堂,大多一进院落,一处天井,但这处民居却有多处天井,呈“田”字状分布。第二是构件精。所有木结构,雕工都极为精细。类型最多的是戏曲人物,可惜面部都被削去,仅从逼真的动作,依稀能想象人物神态。其次是飞禽走兽及吉祥纹样,每一个细部,都堪称艺术精品。当年干这活的匠人,用现在话说,怎么着也得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第三是原生态。老宅已有上百年,至今还有人居住,只是家具摆放随意,二层阁楼堆满杂物,精美的雕花上,到处蒙着蛛网,有些地方年久失修,比如柱子底部已显出腐朽,绿苔满布。

  看着这些精美的古民居,兴奋之余我也在问自己,这些民居究竟价值几何?就说这廖世全民居中的雕花,没见过多少徽州木雕,我有资格做评判吗?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些确实已是稀罕物了。而这些老宅子,凝聚着几代山民、无数匠人的心血与才华。透过木雕纤毫入微的纹理,当年艺人们对着木料细细端详的眼神,与满布血丝的双眼,隐隐浮现于我的眼前。

  举村之行,另一个深切的感受是当地村干部对于古村落保护的重视,他们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比如前些年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洋坑村以“访古村、听古戏、赏古树”为主题,开展村庄整治,集中处理村里的生活污水与垃圾,并全面进行绿化、亮化,又从维修祠堂开始,选择年久失修的老建筑进行全面装修,搞起了民宿。但是,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值得商榷的问题,比如对老房外墙进行粉刷,现在看来对古村落样貌有所破坏。因此,改造古村落,专家介入不可或缺。今年,举村吸引了著名建筑学家王澍先生的关注。王澍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也是唯一获得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中国人。王澍带领58人的团队,分成13个组,分别驻扎洋坑和翁源,用了十天时间全面了解这里的水文地质、环境、人文、建筑等情况。当地村干部告诉我,王澍先生的团队对于改造古村落很慎重,因为国内古村落改造成功的经验不是特别多,因此不是非常有把握,他们宁肯让古村落保持原样。这一建议,也得到了当地村干部的认同。

  衢州的朋友说,现在留住美丽乡愁已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工作。寻家训、晒家规、扬家风,百姓眼中的美丽民居,今年举村乡所在的衢江区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寻找记忆中的乡愁。他们也希望借助乡愁活动留住村里的年轻人。朋友从农村摸爬滚打出来,对乡村深有感情,他说,村里留不住年轻人,乡愁何以为继。如何做?举村的尝试是恢复一些传统手工艺,比如展出民间工艺品剪纸、竹编、刺绣,制作畲民特色食品乌米饭、山哈酒、甜糍粑、青米团等。但受自然条件所限,这些都还在摸索,刚刚起步。

  离开举村,我们走了水路,也是一条古路。“三面青山一面水,进出只靠一条船。 ”这是千百年来举村的交通状况。来时的山间公路,是近几年刚刚修的。正因为道路不便,几十年来发展落后,举村没有都变成小洋楼,却留下了古村落,留下了绿水青山。

春到举村

本版摄影 严晋 河间君 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