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在国立北洋大学
作者:孙玉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徐志摩作品的早期版本

  作为新诗人,徐志摩的诗名、文名、交游乃至情感韵事等等国人耳熟能详;作为老校友,徐志摩早年在国立北洋大学的生活、过往以及种种的细节,却早已被世人忘却了。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说:“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却历史,你会双目失明。 ”今恰逢天津(北洋)大学120周年校庆和我院(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10周年院庆,我们为这位老北洋法科校友徐志摩立像,同时对其这段历史四处求索,多方查证,做一点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一、徐志摩为何要来“北洋” ?

  新文学史记载的徐志摩和友人忆念中的徐志摩,总是同纯粹的艺术、美的意象、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浪漫的情感、单纯的信仰等等联系在一起,“浓得化不开” ;其中,对他思想的复杂性,对他如何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纵有许多探讨,也未能给人留下印象。其实,离开浮华的上海北上天津读书,正是徐志摩弱冠之年立志济世报国的人生选择。

  早在1909年,徐志摩年方十三岁时,他已写下《论哥舒翰潼关之败》一文,显露出他对“国运”的关切。他在杭州府中校刊《友声》上发表的《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一文,则深受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影响,对小说的社会功能进行积极的思考。此外,他的《府中日记》 、 《民国七年八月十四日徐志摩启行赴美文》及《留美日记》等文字中,爱国忧民之意也是俯仰可拾的。因此,只开设中英文学、历史、《圣经》和数理化课程的上海浸信会学院(后改为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前身)当然不能满足徐志摩的求学之需。国立北洋大学当年在天津、北平、上海长期设有招考点。据徐志摩在沪江大学和北洋大学的同窗、法学家吴经熊回忆,徐志摩决定报考北洋法科,邀他一起参加考试,时间为1916年冬天。考试通过后,徐志摩遂负笈北上,来到得西学东渐办学风气之先、以全英文授课著称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国立北洋大学法科预科学习,期待以法制改造社会,拯救国运。

  二、关于徐志摩在国立北洋大学读书时间的探讨。

  据现存各种权威的徐志摩年谱、传记记载,徐志摩于1916年秋入国立北洋大学法科预科读书,并于1917年因北洋大学法科撤销而转入北京大学。

  如陈从周《徐志摩年谱》 :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丙辰二十一岁。春肄业于上海浸信会学院。秋,入天津大学北洋预科。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丁巳二十二岁。秋到京入北京大学习法政。 ”

  再如陆耀东《徐志摩评传》 :

  “1916年,徐志摩转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预科。次年,随学校合并进入北京大学法科。 ”

  ……

  然而,对徐志摩入出北洋大学的具体日期一直没有更翔实的表述。

  据《徐志摩:年谱与述评》中陈子善序载, 1949年私印的《徐志摩年谱》一九一五年条原为:秋肄于上海沪江大学。十二月二十九日去天津北洋大学。提供了赴北洋的具体日期。因年份有误,修订后将具体日期一并删去。新近有学者发现徐志摩在上海浸信会学院读书期间于其校刊《天籁》上发表的随笔数篇,刊载时间截至1916年12月,并提出徐志摩是1917年2月来到天津北洋大学就读,但是后一说法未能举出实物证据。根据天津(北洋)大学校史资料,北洋大学1917届法科预科是冬季开学,而得到张幼仪、陆小曼等人相助的1949版《徐志摩年谱》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一个北上的具体日期——十二月二十九日,而此日期又恰在北洋法科预科开学的冬天。另外,在天津大学校史档案馆中,我们找到了徐志摩在北洋读书期间的学籍书,上面注有以下字样:“民国六年七月补习半年期满,经入校试验及格,本校因法科停招, □送北京大学” 。据此推算,则徐志摩也应在1916年冬入校才对。数证并举,条分缕析,徐志摩应该是在1916年冬天来到北洋的。

  至于徐志摩离开北洋的时间,学籍书虽注明1917年7月送北京大学,但实际的移交工作尚需时日。据1920年5月6日教育部第237号训令,北洋大学法科实际到1920年暑期才告终结,专办工科。而且1917年7月下旬恰逢罕见水灾,大清河、永定河、子牙河、南北运河、潮白河等十数条河流相继漫水、决堤,天津一变而为泽国,与外界水陆交通全部中断。徐志摩此时也写了《天津水祸》一文,可见水灾期间他尚留滞天津。据此推测,他毕业的时间为1917年7月,实际离开北洋的时间则还要延宕一些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