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毛线
栏目:即将消失的职业之四十一
作者:文/图风马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计划经济时期,看着奶奶捻毛线的场景,留存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如今,捻毛线的照片和工具,多半尚留存在博物馆的民俗展厅里。手工的捻毛线技艺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内地捻线多为棉线,在哈萨克族则多为羊毛或驼毛。在哈萨克族的生活用品中,毛线的运用占有重要地位,如毡房、花毡、毡筒(鞋) 、毡帽、哈萨克刺绣等,在古时,这些用品均需要各种手纺毛线进行缝合或装饰。毛线的制作与哈萨克族生活密不可分,也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捻毛线工艺。

  捻毛线的工艺简单,多为老年妇女闲暇时的手工活,平日里把剪下来的羊毛洗干净,晒干备用,捻制时先用手将羊毛均匀撕开,根据所需毛线的粗细,把羊毛搓成细条,一头挂在“乌勒乔克” (纺毛线工具)上,多余搓好的毛线缠在小拇指上,把“乌勒乔克”左右转动,直到毛线捻成型,再把小拇指上搓好的毛线,送出继续通过“乌勒乔克”转动捻成型。当拇指上的毛线用完后,可以停下来继续衔接搓成细条的羊毛。直到捻到所需毛线长度足够为止。一般一天一个人可以捻毛线200至300米。

  用“乌勒乔克”捻出的毛线结实、耐用,是哈萨克族织补、装饰的重要材料。

  在哈萨克族日常生活中,手工捻的毛线使用已经很少,会传统捻毛线工艺的哈萨克族人大多是生活在牧区的少数老人。

毛线的制作与哈萨克族生活密不可分

  

平日里把剪下来的羊毛洗干净,晒干备用,捻制时先用手将羊毛均匀撕开

 

把“乌勒乔克”左右转动,直到毛线捻成型

 

一般一天一个人可以捻毛线200至300米 

 

会传统捻毛线工艺的哈萨克族人大多是生活在牧区的少数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