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钢铁战士怎样诠释“人活着的意义”
  来源:中国艺术报

奥斯特洛夫斯基之墓

  他影响了中国至少两三代人。我们这个代表团,年龄最大的过了六十,最小的也过了四十。人人都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人都有记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那一段名言。所以大家都打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地,当找到时,大家纷纷摄影留念。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雕像很醒目,也很气派。墓碑上端是奥氏的半身浮雕像,他斜着身子靠着枕头,侧脸面向远方,一只手放在书稿上,一只手搭在胸前。墓碑的下端雕塑有军帽和马刀。雕塑家齐加里把奥氏坚韧、决不屈服和一往直前的气概艺术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字在中国传开来,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曾经有过一个笑话,说是某乡村老太太跟邻居说:“你听说了么?苏联来了个什么司机,要俺们都跟着他走哩。这可咋办? ”原来是团支部书记做宣传,号召青年人向奥斯特洛夫斯基学习,沿着他的道路前进。奥氏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上世纪90年代,苏联档案解密,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有一个说法,就是这本书的原稿曾经被删掉了好几万字,被删部分大多是奥氏真实的思想和一些不那么“无产阶级”的情节和细节。我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政治特点,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潜规则。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1936年12月22日逝世的,死时年仅32岁。火化以后,他的骨灰盒先是嵌在新圣女公墓的墙里,十多年后,苏联政府下令将他安葬。奥斯特洛夫斯基临终前曾表示,希望死后能长眠于他所敬爱的作家、小说《恰帕耶夫》的作者富尔曼诺夫的墓旁。又过了好几年,在他的墓上树起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墓碑。

  在墓地,讲解员对我们关注这位作家有些不解,可能他认为在文学史上,奥氏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他不知道在中国人的当代历史当中,尤其在中国文学接受史当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产生过何等的影响。

  无论奥氏和《钢》一书的文学价值如何,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柯察金以及冬妮亚都在我们记忆深处留下了难以忘却的痕迹。

  奥氏的名言至今朗朗上口: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一个32岁的勇士所留下的,是永远不屈的形象。这是我们太需要的东西。

  告别新圣女公墓一晃已近10年,风风雨雨3600多天过去,脑海里存留的东西大都消散,但那些充满历史符号和艺术特质的墓碑始终记忆犹新。新圣女公墓应该记写的人物太多太多,只能留待以后慢慢来做功课。正如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宝贵人文精神财富一样,人类精神史上可以留下的笔触,都不应当被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