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有这样一位“奇”人,他收藏了古今中外的多种乐器并为之建立了蔚为壮观的私人博物馆,他会弹奏的乐器多达数十种,每一件破损的乐器,经他之手修复、调音,都能如获新生,重现完美的音色和旋律。他,就是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退休的乐器工程师、宜天乐器博物馆馆主陈恭先生,一位视乐器为生命的人,一位致力于推广乐器文化的“布道者” 。正是那些被他称“王”称“后”的宝贝乐器,让他的人生之路走出了别样的风景……
——走进陈恭的乐器世界
心灵手巧的乐器工程师
参观陈恭先生的宜天乐器博物馆后,很多朋友对他的钢琴和提琴收藏量叹为观止,顺理成章地称其为乐器收藏家。就在这两天,又有一架英国来的钢琴到货。这架世界顶级的钢琴制造于158年前,是陈恭用两套房子换来的。尽管拥有种类繁多的古今中外乐器,但陈恭却不认可这个“头衔” ,他说,自己还算不上是个收藏家,“乐器工程师”和“音律师”才是准确的身份定位。
说起对乐器的钟情,陈恭说,这源于父亲对他的启蒙和引导。父亲从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因此十分重视子女的音乐素质的培养。身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教授,月薪是两百多元,在当时的福州,属于“高薪阶层” ,这无疑为陈恭和哥哥姐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器乐的物质条件。然而,就在陈恭求知若渴的青少年时期,十年浩劫开始了,一个原本享受高雅生活的家庭,自此一落千丈。正在福州一中就读的陈恭,成绩优秀,本可以走出一条与哥哥姐姐们一样的轨迹:进入高校深造再到社会施展才华。然而,造化弄人,家里年纪最小、最受父母亲宠爱的他只能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挑起装满书籍的担子到了闽北山区接受“再教育” 。当陈恭咬破手指写下“听党的话”血书的同时,也在心头燃起发愤图强的雄心壮志——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绝不做一事无成的“草包” !
陈恭的收藏品
生活的蹇困并没有让陈恭割舍对音乐的执著和对乐器的喜爱,反而催生了他自己动手做乐器的想法。他的目测水平和动手能力一直让他引以为豪,任何物件经他目测的长短宽窄和用尺测量的结果,几乎分毫不差,把旧琴拆解重装更令他乐此不疲。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带着自己制作的小提琴,跟着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姐姐去拜访名师。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听完他拉的曲子后,对外形稍显怪异的小提琴产生了兴趣,当得知这把音色音准都不输于琴师的“产品”出自陈恭之手后,教授对他无师自通的技艺发出了由衷的赞赏,并推荐他学习乐器制造专业课程。专家的肯定无疑极大地激励和坚定了陈恭的音乐理想,他的音乐之路也迈出关键的一步。
文革期间,院校全面停课,音乐学院的各个专业被上纲上线地定为“封资修”的典型,更没有哪位教师敢公开收学生授课,陈恭的拜师求学只能处于“地下”状态。由于不能直接付学费,陈恭每次北上求学,都带一大包的桂圆干、笋干等家乡特产,以此作为对老师的答谢。在上海期间,陈恭还经常流连于旧货商店,在那里,他仔细观察并得以了解不同种类的乐器。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与各种乐器的近距离接触,让他的专业知识日益丰富,乐器制作技术也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
在陈恭的工作室中,经常可以看到拆散的提琴、竖琴等乐器零部件,除了自己的收藏,就是一些专业乐团的待修乐器。在福建音乐圈,陈恭的维修技术得到众人的普遍认可,演奏家们经常将数十万元的专业琴放心地交给他维修、保养。乐团的重要演出,也经常向陈恭借用最好的钢琴,而对赈灾等公益演出活动,他都力所能及地无偿提供乐器。
陈恭的收藏品
畅游在世界的乐器海洋
陈恭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他说,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多睡一会儿都觉得是时间的浪费。即使去欧洲和美国参观乐器展览会和提琴制造比赛,他都尽量安排在夜间旅行,以便在路途中睡觉。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节省了住宿费。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陈恭经常往返于世界各地,一定饱览了不少名胜美景,他却说,除了最近一次去台湾算作旅游,那些迄今累计花费他数百万机票钱的旅行,都不算旅游,他的目的非常单纯:只是为了乐器。所以,到了巴黎,尽管埃菲尔铁塔近在眼前,也未引起他登临的欲望,他已经把全部的目光和心思,交给了洋洋大观的乐器世界并享受其中。
在欧美的拍卖会上,只要是经过理性判断并看好其潜在价值的乐器,陈恭都志在必得,为了心爱之物而一掷千金的豪迈,令不少国外同行对这个来自中国的“Micle Chen”刮目相看。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陈恭,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网购通” ,他是“Ebay”网的常客,通过网络和订阅美国提琴协会的杂志获知乐器的最新信息。他尤其关注那些有一定年代、出自著名琴师的欧洲老琴,在他手上,就有几把产于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名贵提琴,他常会自豪地将透过f孔看到的标签展示给来访的朋友观看,并能如数家珍地介绍同期著名的琴师和所造提琴的特色。当然,在学习提琴制造、维修的过程中,也有令陈恭哭笑不得的经历:一次,刚接触欧洲提琴不久的他自以为是地将一把从国外购回来的老琴加以翻新、改造成新款的提琴样式,事后才知道,那是为数不多、极具收藏价值的巴洛克提琴,在为自己的弄巧成拙而后悔之余,他更加注意对西方的乐器发展历史的研究了。现在,爱好音乐的朋友们每到陈恭的博物馆,都“不虚此行” ,常常会听到一堂精彩的西方琴史“课” 。
一些提琴虽然在购买时有不同程度的破损,陈恭总能“妙手回春” ,当古典悠扬的旋律再次萦绕于听众耳畔,何尝不是古诗中那“一闻流水曲,重忆餐霞人”的妙境呢?台湾乐器界资深人士叶约雅先生仰慕他的宜天乐器博物馆,赠送给他一副藏头联:“陈列中西乐器,恭聆天籁佳音。 ”并一再表示,期待他到台湾举办乐器展览,让两岸人民共享祖先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
陈恭的收藏品
虔诚的乐器文化布道者
中国的乐器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乐器的产生与古人的生产劳动、战争邦交、宗教祭祀等活动密不可分。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将以“诗” 、“礼”为本的“乐”之地位推向极致,自身亦是器乐文化的传播者,“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
虽然对西洋乐器熟稔于胸,但中国古典乐器始终占据了陈恭心目中最重要的位置,他坚持认为:“中国除了四大发明,乐器也是一大发明,所以应该说,中国有‘五大发明’ ” 。说到中国古代器乐文化,陈恭侃侃而谈,从两千年前出现的乐谱,到早于西方一千多年的十二平均律,以及战国时期的编钟、唐朝宫廷多达六十人的庞大乐队……无一不令他在外国朋友面前感到骄傲,对每一件重要的出土乐器文物,他都去仔细琢磨、想办法模仿复制,甚至在看不到实物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图片仿制。目前,他正着手制作一副大型编磬和竹缶。由于竹缶不易保存,已无法通过实物进行考证,陈恭的复原工作依凭的就是古书的文字记载和他的“心闲手敏” 。目前,这件壮观如“喀秋莎”大炮的竹缶完工在即,不少业内人士已经对这古老又新生的乐器充满期待,翘首以盼那“千古绝响,回荡人间” 。
陈恭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敲击和弹奏这些乐器,在欢声笑语中,器乐知识和音乐文化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在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福州的三坊七巷的宫巷18号博艺园内,有陈恭的另一个“家” ——雅乐展览馆,这是三坊七巷管委会得知陈恭对乐器的专业造诣和他丰富的藏品后,专门将林则徐女婿刘齐衔的故居辟为陈恭收藏的乐器展示场所,这与正有意无偿推广自己多年积累的乐器知识的陈恭不谋而合。他说,作为乐器文化推广人,要有较高的音乐素质,熟知古今中外的乐器发展历史和演变,最好兼备乐器的演奏、制造、维修、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有奉献的精神和良好的体魄。陈恭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能将自己在乐器世界多年探索收获的经验与更多的人分享,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于是,每到周末,陈恭就会来到这处“别院” ,为游客当起义务讲解员,兴之所至,他会抡起鼓棒锣槌,亲自为观众再现“一锤定音” 、“鸣锣开道” 、“鸣金收兵”的壮观场面,展示古老而丰富的乐器文化内涵,每当此刻,这处旧时达官贵人的深深庭院变得别有洞天、热闹非凡。对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陈恭特别“网开一面” ,甚至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敲击和弹奏这些乐器。在欢声笑语中,器乐知识和音乐文化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们的心灵。一些学校领导得知这方宝地后,还专门把参观雅乐展览馆作为音乐课的一项内容,这个校外课堂自是让前来探访的师生受益良多。
在谈到乐器的选购问题上,陈恭一方面欣慰于现在的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器乐的热情,但另一方面又为外行的家长受到误导而买到质价不符的钢琴而忧心。为此,他专门在雅乐展览馆展示一架完全打开的三角钢琴,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看到它内部的材质和构造,并告诉他们优质的木材是三合板不能取代的,羊毛毡的锤头有着尼龙不可替代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
三坊七巷的老房子多为木结构建筑,加上福州潮湿的天气,这对于乐器的储藏和保养都是不利因素。但为了更广泛地传播乐器文化,他还是将自己收藏的最有价值的乐器都安置其中,并且对门票收入他个人分文不取。虽然有关部门为陈恭先生的藏品投了巨额保险,他依然免不了担心,对管理人员调侃说:“这些乐器都是我的灵魂,若有闪失,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 ”
不论是宜天乐器博物馆,还是宫巷的雅乐展览馆,里面的每一件乐器都凝结着陈恭的心血。忙碌的陈恭一面关注着古今中外的乐器信息,一面执著地传播乐器文化,手上还不停地进行着乐器的制造和修复工作。作为一个地道的福州人、一名皈依基督教的信徒、一位有着丰富人生履历的长者,陈恭的作为不禁令人想起福州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座城市的精神,不正是有着同样精神和气质的市民支撑起来的吗?
“古之琴曲,和乐而作者命之曰‘畅’ ,达则兼济天下之谓也;忧愁而作者命之曰‘操’ ,穷则独善其身之谓也” 。琴以载道,陈恭先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音乐理想。面对未来,他踌躇满志地说,希望二十年后,能完成一部著作,将他日积月累的乐器文化更加全面地呈现给世人——期待和祝福陈恭先生!
(标题书法《琴心雅韵》作者:王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