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再出发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实习生 张世瑾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 100名改革先锋受到表彰,并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曾经在安徽小岗村的“秘密协议”上按下红手印的18位农民,作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位列百位改革先锋。

  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西南,沿着种满香樟树的改革大道一路向前,“凤阳县小岗村”的门楼矗立在村西头。走过门楼,进入友谊大道,加油站、客运站、游客中心、淘宝网店、婚纱店、手机店、特产店、农家乐……一家挨着一家,一座座二层、三层小楼错落有致,让人难以追想600多年前,凤阳朱皇帝起事前的困窘,和40年前“要饭村”的景象。

  “凤阳有两次上了‘中国’这本大书的封面,一次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另一次就是小岗村。 ”凤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连侠说。40年里,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小岗村——一纸生死状,拉开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一场大包干,成就了一个村落前所未有的历史定位;一段“四十不惑”的故事,里面有一种“再出发”的未改初心。

    1 小岗开“黑会” ,他们单干了

  1978年的小岗,是梨园公社严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40年前,这里是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而闻名的“三靠村”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的凤阳花鼓词,是当时小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每人每天只有二两八钱口粮,外出乞讨人员甚至遍及大半个中国。

  1978年秋天,安徽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当时就想吃饱肚子。 ”严金昌回忆。这位大包干的带头人之一、小岗村村民如今75岁了,人称“老金子” ,身着呢子大衣西裤皮鞋。“当时我们也是被逼到这个绝路上去的。 ”大包干的另一位带头人严宏昌说。

  1978年11月24日晚,小岗村村民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草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为了活命, 18户村民签订了这个“秘密协议” ,用17个手印和4枚印章把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其中有两个人的手印是由家人代按的,因为他俩当时正在江西讨饭。

  “风声”马上走漏了,“别的村往上打报告:小岗开‘黑会’ ,他们单干了。 ”严金昌回忆。“救济的钱粮扣掉了,但上头暗地支持我们。 ”他说。鉴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凤阳县委为了规避“包干到户”“分田单干”这些当时中央明令禁止的字眼,巧妙地称“包干到户”为“大包干” 。然而“黑会”带给小岗村民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天不亮,家家户户就下地干活了,不用操一户的心。小岗“黑会”的第二年,在遭遇罕见大旱的情况下,小岗村迎来了大丰收——粮食总产13 . 3万斤,相当于“文革”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十几年来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当时万里同志来视察,看见我们家里的粮食盛不下,都放在外面,为了庆丰收家家杀猪宰羊,问我们‘好不好’ ,我们当然说好啦! ”严金昌说。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指出:“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在这一年,大包干有了全国“户口” 。“地方还是一个地方……现在一下子变了,而且很不错,就是这一两年的时间翻了身,完全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 1981年10月1日,邓小平在接见哥伦比亚外长莱莫斯时这样说。之后的1982年,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自己决定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大包干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成为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方式。“没有邓小平,我们干不成的。 ”在大包干纪念馆,看着当年的史料,严金昌向记者摇摇手。

  什么叫“完全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泰山” (拖拉机)躺在院里,“凤凰” (自行车)停在厅堂,“飞人” (缝纫机)立在闺房,“熊猫” (收音机)响在桌上,“钻石” (手表)戴在腕上,那块块猪肉横在梁上,鸡鸭飞进厨房……跟拍小岗村40年的摄影家、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汪强回忆1983年他见到的场景,就足够其他村村民“眼热”的了。

  以前的小岗村一家老小挤在破茅屋里,而今的小岗人家家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以前的小岗路是“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 ,如今的小岗道路已经硬化、亮化,公共汽车通到家门口,摩托车、电瓶车几乎家家都有,还有的开上了私家车。以前的小岗人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如今的小岗人液化气、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电脑……城里有的,一样不少。大包干前的小岗村没有学校,村民大多是文盲、半文盲,如今的小岗村建起小学、幼儿园,标准化教室、电脑室、图书阅览室、操场样样俱全……

“他们这些敢于与饥饿抗争的农民,了不起。 ”汪强40年后说起往事,还禁不住对“老乡”竖起大拇指。连这些了不起的老乡自己都没有想到,在1978年暗夜里擦亮的一根火柴,竟然引发燎原之火,不但照亮了中国的天空,更撞开了一个新的时代——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命运的改革实践拉开了大幕。

 

    1984年,繁忙的牛市。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责任制确立,承包田划定,农村耕牛成了主要生产工具汪强摄

    2 中国中部农村的一个缩影

1998年,大学生演出团在小岗村头表演,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 汪强 摄

  “一夜越过温饱线” ,却“30年没跨进富裕门” ——2003年,小岗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存款为零,村里只有一条机耕路通往外界,村委会负着债,连买墨汁、纸张都靠借钱——敢为天下先的骄傲过往,成为那时小岗人的隐痛。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四大发展要素向城市“净流出” , 30年前小岗吃饱了饭,但离富裕起来还很遥远。一时之间,小岗“发展太慢” “精神过时”的指责甚嚣尘上。

  2004年,作为安徽省第二届选派干部,从安徽省财政厅到凤阳县任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沈浩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思路,即引进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小岗村开始“二次土改” , “土地流转”这个新名词就像当年的大包干。如今的村民还记得,当年沈浩一遍遍向村民解释:以前大包干是改革,现在土地流转,也是改革。

沈浩带领干部群众修公路、盖楼房、兴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土地流转” ,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让小岗有限的土地生产效率提高了,实现了土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过去我们认为,土地是命根子,苦守着一亩三分地,老是致不了富。 ”严金昌说。王连侠认为,“小岗村是中国中部农村的一个缩影,和中国的很多农村一样,随着改革的步伐,也会有探索尝试,也一直在努力、进步和发展” 。

    3 农家乐乐农家

如今小岗村的超市、电商、农家乐比比皆是 汪强 摄

  “沈浩在这里当第一书记时,我是村长。 ” 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关友江人称“关老爷” ,在友谊大道上开了“大包干农家菜馆” ,菜馆里有凉棚,还有宴会厅,附设的“老关邮局”代卖“旅邮商品” 。这家菜馆是他在2009年开起来的,如今游人食客每天络绎不绝。

  开农家乐,“关老爷”隔壁的严金昌家也是强项。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时,来过“老金子”家的“金昌食府” 。“这个农家乐是2008年沈浩叫我开的。村里有统一的规划设计,前院是生活区,后院是养殖区,后院这栋房子是2007年建的。 ”严金昌介绍。

  金昌食府里,大厅有6个大圆桌,里面还有3个“雅间” ,小卖部售卖“小岗本色”牌子的饮料和杂粮。“当时习近平总书记看到我的餐馆就说,这是‘农家乐乐农家’ 。 ”严金昌说。40年过去,当年摁手印的18个精壮汉子,如今健在的只有10位,也都已步入安享天伦的暮年。“我虽然老了,但不服老哇!现在村里近七成土地都流转出去了。我也把家里的土地都流转出去,每年固定拿流转费,一门心思当起了创业小老板,一年收入有20多万元,几个孩子家里也都有私家车。 ”严金昌说,现在小岗人的观念转变了,一家人专心经营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面对土地流转不规范的问题,小岗村在安徽率先开展土地确权颁证点,发出了安徽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第一证” ;为了让农民共享集体收益,小岗村探索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介绍,村里经过成立组织、清产核资、身份界定、配置股权,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让村民从“户户包田”到村集体资产“人人持股” 。

  40年前分田单干,到现在土地集中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在外界看来,小岗村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在小岗村民看来,分与合只是形式不同,其内在追求一脉相承。“当年大包干,是为了吃饱肚子;现在土地流转,是为了致富。 ”严金昌说。小岗并没有忘了农业的“本” ——小岗的农业已走向现代化、机械化,粮食产量屡创新高,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如今,小岗村4000多位村民中,自主创业的农场主、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已达100多人,从事二三产业的超过2000人。这其中就有不少“包二代” 。严宏昌之子严余山以前在外打工,如今成为首个入选小岗村党委的“包二代” ,负责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等工作;“我的大孙二孙都回来工作了,因为村里有很多就业岗位。 ”严金昌说。“ ‘包二代’有的在江苏、浙江务工,有的在村内企业上班,还有的从事旅游服务业,或者开办农家乐。 ”李锦柱介绍。

  记者在小岗村采访时,刚好碰上汪强给严金昌带来节庆时候拍的“全家福” 。照片上30多口子其乐融融。“我有5个儿子、两个女儿, 8个孙子、 5个孙女, 3个重孙。 ”严金昌说。听到朋友打趣他简直堪称“严半街” ,他又笑了。

“明年说不定人又多了。 ”汪强对他说。

    4 互联网+大包干

  2012年,小岗村农产品打进首都北京大超市,受到消费者青睐 汪强 摄

  在严金昌家的农家乐里,墙上贴着硕大的二维码吸引游人扫一扫。扫出来是“严金昌的赋能网店” 。

  “这是我们‘互联网+大包干’的网店,把小岗村的农副产品挂到网上卖,我家的石榴,挂在网上能卖10块一斤。 ”严金昌说,这个是小岗村独有的,“去年创收200多万元” ,“我家主要是孩子他们干,我用的还是老式手机” ,他笑。

  年轻人更能玩转互联网——严余山在小岗村开了第一家小岗村农村电商服务站,开始在网上售卖当地土特产和融入大包干元素的工艺品,同时为当地村民收送快递,还开了KTV。目前,小岗农户开通网店数量已达200多家,部分农户网店通过运营实现了5000多元的增收。从依靠黄土地到嫁接大数据,互联网让小岗人在新时代又嗅到了“商机” , 4000多村民中,网上淘金的就有332人。

  “ ‘互联网+大包干’主要是以为农户赋能价值为核心,以产品供应品牌化和渠道最大化为两大抓手,通过精细化农业实施,培育乡村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乡村产品供应能力、品牌能力、传播能力和渠道交互能力,从产品供应方面赋能农民加强乡村赋能生态建设,最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的落地生根。 ”李锦柱说,他们的目的就是“农村变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为农民提供“互联网+”的服务,小岗村依托的是集体企业。凤阳县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小岗创发)创立于10年前,是小岗村集体所有的新型投融资建设平台。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 2016年12月,小岗创发与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凤阳小岗科技有限公司,为涉农企业和农户提供“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创新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互联网+大包干’的中国乡村赋能工程以‘赋能’‘传承’‘振兴’为主题,‘赋能’即尊重农民、以为农户赋能价值为核心;‘传承’即推动天南地北家乡人传播、传承家乡文化和产品;‘振兴’即通过农民精耕细作、农业品牌赋能和天南地北家乡人对产品、文化的传承,最终实现品牌农业振兴、美丽乡村振兴、智慧农民振兴。 ”李锦柱说。

    5 小岗要振兴,我该怎么办?

  实现“美丽乡村” ,文化的潜力不可小觑。围绕小岗人敢为人先精神和沈浩精神,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沈浩故居、“当年农家”等组成了小岗村红色旅游矩阵,让小岗村跻身国家4 A级景区,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来探访小岗新貌,汲取改革精神。

  更具活力的文化来自“人” 。每每农闲、节庆,村民们就来到村农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敲花鼓、扭秧歌、跳健身操、打太极拳、踩街、办纳凉晚会……小岗村每每都会因文化与艺术,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我们有一个文化大舞台,就在村口,是村民自发办的,每天都演各种地方戏,有武术队、花鼓队、锣鼓队、腰鼓队、花车旱船队的表演,有时还有省一级的院团来演——你看现在下雨了,要是不下雨,这个点儿(傍晚6点)村口就噼里啪啦响成一片了。 ”严金昌说,春节时的小岗村更热闹,“还有春晚,文化生活特别丰富” 。

  今年10月底,由50位大包干带头人的后代、大包干纪念馆解说员、农民、教师组成的小岗村广场舞队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广场舞集中展演活动中,以《春风吹绿花鼓乡》 《新花鼓赞凤阳》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变迁的喜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传统民歌与舞蹈融入现代元素,展示了江淮儿女团结奋斗、幸福和谐的靓丽风采。广场舞展现时代风采,传统的凤阳花鼓则展现了小岗人对传统的承继。

  严金昌说,村里的花鼓队每天上午下午各演一场;他家斜对面的小岗小学,学校里的孩子们经常会学习凤阳花鼓。“近十几年来,我常常到学校、到农村、到文化站教各种社会群体凤阳花鼓,因为我觉得作为凤阳人,就该会打花鼓。以前人们提到凤阳花鼓,第一个想到的是‘讨饭的工具’ ;现在提到凤阳花鼓,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全民都可以参与学习的家乡文化。现在的凤阳花鼓被编排成健身操全民练习,各大广场、社区都随处可见。 ”小岗小学音乐教师、凤阳花鼓县级传承人吴晓彤说。她在学校教孩子了解凤阳花鼓,就是希望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每次看到他们通过学习并掌握打鼓的技巧,能在舞台上发光发亮的时候,我就特别激动特别欣慰。其实表演和比赛不是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些舞台锻炼,孩子们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更能感受到咱们凤阳独有的文化所展现的魅力。 ”几乎参加过近年来所有在凤阳举办的花鼓展演活动的吴晓彤,还和同道们一起将凤阳花鼓带到了2017年5月在米兰举办的“意大利·中国文化艺术交流节”上,向外国友人展示凤阳花鼓的魅力——40年前“讨饭的工具” , 40年后真正成为小岗村的骄傲和“东方的芭蕾”了。

  今天的小岗村,不仅有花鼓的响声,还有不绝的书香——今年4月,小岗村举办了首届“世界读书日”活动,小岗弘浩书院也开院了;9月,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滁州分会会场暨第七届中国农民歌会演出分队在小岗村开演; 10月,凤阳国际马拉松赛在凤阳县市民广场鸣枪起跑,终点就定在了小岗村……各种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而李锦柱和几位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想得更多的是“小岗要振兴,我该怎么办” ?

  今年3月,村里的这样一场主题大讨论,吸引了全村带头人、村干部、党员和群众思考“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讨论之后, 《小岗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随之出台,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产业兴农战略、完成小岗5 A景区创建等目标具体清晰,仅今年的具体任务就细化了60项。“目标涉及了医疗、养老、农业、保险好多方面,脚踏实地地推进,就会对村的发展有益、会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展望未来,严金昌信心满满。

  开着小饭店的严金昌,“吃不愁穿不愁,日子过得很开心,也很满足了” ;但他还想着“能干一点是一点儿” ,因为村里每逢有大举措或重要演出,都要请当年大包干的这些带头人。他还想着要把大包干的精神发扬下去。在他这样的农民看来,大包干精神特别简单:“就是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 。严金昌说, “改革开放40年,小岗村与全国同进步,想想当初干对了。 ”在汪强这样的“观察者”眼中,勇于变革、绝不停滞的小岗“要变大岗了” 。而在李锦柱看来,村里那些水塘、旱地,那都是充满希望的田野。

  在小岗人的蓝图里, 2020年,小岗村乡村振兴相关制度框架将基本形成,重点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5年,小岗村乡村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成为美丽乡村先行区;到2050年,小岗村将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小岗人要继续争当改革先锋,敢为天下先的老精神不能丢!这是小岗真正的精神财富。 ”李锦柱说。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时曾这样说。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小岗人40年不惑的探索与奋进中,曾以敢为人先的壮举,激发了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而今天的小岗,秉持着未曾改变的改革精神,用劳动创造了和创造着幸福,更是小岗永不落幕的风景——在村口改革大道的香樟树旁,小岗人贴出的招贴海报上的语句,正是这不落幕的风景的最佳注脚:“小岗再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