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向后 快乐向前
作者:郭浩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四年一次的奥运圣火点燃的那一刻让伦敦成为了全世界注目的焦点,开幕式上的无数创意展示了英伦三岛人们的创造力。作为现代设计起源地之一的英国,具有悠久的设计历史。虽然,在工艺美术运动之后英国人陷入了艺术与技术的无休止争论,但英国设计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在所有人都关注伦敦传来的金牌数量之时,让我们抽出时间把目光投向英国的设计。

设计向后 快乐向前

人们在熊熊燃烧的奥运火炬下尽情欢乐

  每一次奥运火炬的点火仪式都是一次创意大猜想。伦敦时间, 7月27日晚,当7名年轻运动员将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神殿”的设计师托马斯·希特维克给全世界人们设置的谜题揭晓答案时,人们看到的是由204个铜花瓣组成的巨大花团形主火炬台。这也正是各国运动员入场仪式上,每个国家代表团都携带进场的那枚铜花瓣,这枚铜花瓣从出现开始就一直被人们揣测它的用意,直到最终由它们组成奥运主火炬出现,人们才恍然大悟。整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总体基调与这巧妙的花瓣形火炬一样,“小清新”气质浓郁。如果说北京奥运开幕式给观众留下的是震撼和恢弘,那么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给人们留下的就是欢乐与随性。

  导演也能做设计

  作为电影导演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导演丹尼·博伊尔让整个开幕式像电影一样情节连贯,无论是现实与梦境还是场内与场外都能做到切换自如。实现如此自如切换在大型广场演出中实在是难度巨大,丹尼·博伊尔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剧情设置巧妙连贯之外,更多是因为运用了声、光、电等各种新媒体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丹尼·博伊尔真的可以算作是一名优秀的新媒体艺术家,这场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他所设计出来的当代艺术作品。这件作品中除了声、光、电等元素之外,还融入了烟雾、焰火等多种媒体手段,甚至连运动员入场仪式上举牌的志愿者身上的T恤都成了一个互动媒体。他们每个人衣服上都印着没能进入开幕式现场的志愿者照片,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这场欢庆之中。这样一个巧妙的设计,让奥运的参与精神和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和开放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新媒体艺术” ,就必须要对“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新”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有时代表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时却仅仅代表一种创新的态度,这正与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主题相互重合。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变革,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让北欧有了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油画风格;机器生产的颜料和光学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印象派的发展。同样,在新媒体艺术中,“技术”的影响不可忽视,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商业性电视节目的普及,艺术家们开始了对于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并尝试用摄影、电影、电视在内的各种图像技术手段从事创作。

  设计艺术也要社会主义

  虽然,新媒体艺术一直都在体现着技术的更新,但并不意味着作品中的“技术”就一定要唱主角,任何门类的艺术无论表达手法有多迥异,最终都是在“真”与“善”的追求中,让人得到“美”的享受。炫技的确在新媒体艺术起步阶段甚至当下都很有市场,这些艺术家中一部分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探索精神,而另外一部分则显得过于沉溺于自我。他们的作品往往进入艺术市场,受到精英阶层的青睐,使新媒体艺术变得精英化。与此同时,还是有很多艺术家在尝试让艺术更多地融入大多数人的生活。

  当新媒体艺术走向大众、服务大众时,艺术与设计的界限就变得更加模糊了,更何况新媒体艺术本身创作过程就与设计师的工作流程相似,艺术家更多扮演的是各种元素的组织者而非从无到有的创造者。也正因如此,很多院校的新媒体艺术专业设置在设计学科之下,甚至直接把专业名称叫做“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早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威廉·莫里斯就提出了,设计为大众的社会主义思想。与设计相重合的新媒体艺术同样也应该更加关注如何走进大众的文化生活,这一点此次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为新媒体艺术走进大众树立了榜样。整场开幕式无处不体现着互动和欢乐,其中各种媒体手段在演出中充当了润滑剂作用,虽然无处不在,但又很少“抢戏” 。因此,人们才能一直投入在欢乐的气氛当中。

  看不见的设计才是好设计

  整个开幕式中,震撼人心的技术变成主角一共只有两次,一次是在五环展示环节,工业革命中钢水铸出的五环在天空中与光、电配合,倾泻而下的场景十分迷人;另外一次就是让人赞叹的创意揭晓之时,奥运主火炬发出的熊熊烈火成为了全世界注目的焦点。除此之外,整个演出过程中所有媒体与技术手段都隐形于故事推进过程中,不信请看运动员入场式上每秒120拍的行进音乐所起到的惊人作用,所有这些技术手段都成为了渲染气氛、场景转化的最大功臣。

  当贝克汉姆坐着快艇护送着火炬驶向“伦敦碗”的时候,快艇身后的灯光与溅起的水花共同营造出的蓝粉色光影翅膀并没有抢走贝克汉姆的风采,反而让这位万人迷的笑容变得更加灿烂,就在这时现场无数个大屏幕就成了沟通场内与场外的重要媒介;当憨豆先生闭上双眼时,画面上出现的梦境场景,让观众们开始进入电影情节,观众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憨豆先生的梦境,激励几代人奋进的场景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巧妙的各媒体间的切换,让这些转化都显得十分自然顺畅,也让全场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每个人都被拉进丹尼·博伊尔设计的这件新媒体艺术作品中。不信,可以看特写镜头观众们发自内心的笑容;不信,可以看观众们不由自主跳起的墨丘利招牌舞步。

  上海世博会芬兰国家馆“冰壶”的设计师,郭泰睦曾说:“设计是看不到的解决方案,能给用户提供良好体验的就是好设计。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成功的做到了让设计退后,让快乐向前,丹尼·博伊尔为全世界观众交出了一件新媒体艺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