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漫议
作者:贾作光  来源:中国艺术报

  鼓舞中的“人鼓合一”,我理解为以节奏鼓点来反映人的情绪与心灵的释放,是鼓舞中艺术表现的佳境。如原始人以鼓为语言来沟通信息传递事态的发生,格罗勃利人以鼓募集传递战事信息,有时以击鼓求雨祭天地。中国古代戏曲中表达情感也以鼓为语言,如“击鼓骂曹”。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婚丧嫁娶都用鼓乐来祝福与致哀。近代以来,在庆祝节日的活动中,鼓艺术也大显身手,形式丰富多彩。如广场舞蹈中的山西“威风锣鼓”,唤起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节奏雄壮;河北大鼓激发着人民高昂奋起之情感;河南盘鼓气势磅礴如雷动;安塞腰鼓显示出陕西人的气壮山河之势,秧歌中的锣鼓欢快跳跃而激情万状;花鼓轻快活泼中扬喜悦,鼓子秧歌豪情满怀,潇洒自如,有独特的动作节奏。这一切无不表达人们的情绪。

  舞台上的各种以鼓为素材的节目也都在表达一定的内容。如张继钢的《一个扭秧歌的人》、《黄土黄》,张毅的《长穗花鼓》,还有花鼓戏等等。很多舞蹈在乐器伴奏方面都离不开鼓,以鼓声加强舞蹈的气氛,为作品内容服务。总之,鼓已从广场原生形态提升为表演艺术的语言,鼓在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节奏力度。因此说,鼓是节奏艺术语言,特别是在音乐方面尤其离不开鼓的作用。古代诗人借鼓诵诗有之,而诗中也都含有音乐性,如平仄对仗押韵,声调抑扬顿挫都在节奏之中。而鼓又和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下面几首诗中就可以看到“人鼓合一”的影子。李商隐的诗:“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春。欲问渔阳掺,时无称正平。”许浑诗曰:“绿水暖清萍,湘潭万里春。瓦尊迎海客,铜鼓赛江神。”下面一首诗是母亲思念远游儿子,诗中充满感情,以鼓思情:“三更鼓声响心头,慈母想念儿远游。鼓敲五更惊魂魄,疑似儿归慰娘愁。”由此可见鼓对人的影响多么深刻。

  杨丽萍在她的《云南映像》中有男子击鼓独舞,它是以鼓的技巧来弘扬民族魂,并非只展示技术而是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

  鼓舞是一种舞蹈形式,“鼓舞人心”的话是抽象的概念,而鼓舞形式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与区域特点。鼓的样式也是丰富多彩,打法更是千差万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打法。印第安人的鼓与中国维吾尔民族的手鼓、满族的太平鼓都属于鼓,尽管形式不同,但都在人民群众中喜闻乐见;花鼓灯、盘鼓舞、安塞腰鼓、维吾尔族手鼓等仍然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以鼓为娱乐竞技的情况仍然存在。虽然有的衰落了,如满族的太平鼓,现在民间玩的人少了;汉族秧歌虽然至今广为流传,但也不像解放初期的气势了。但有的依然很兴盛。解放初期秧歌腰鼓在全国流行,哪里得解放哪里就锣鼓喧天,表达了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鼓舞形式不像其他舞蹈受内容的限制,“四人帮”时期他们淫威也未遏制住鼓的存在。

  今天我们正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做积极的努力,发展鼓舞的空间更大了。我们要倡导舞蹈工作者积极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把鼓舞的创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让鼓舞在构建和谐文化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把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