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炫舞
——掠北京第十届舞蹈大赛
两年前,洋桥,北京戏校排演场,上演了第九届北京舞蹈比赛;二十年前,不在洋桥,但在北京,肇始了首届北京舞蹈比赛。一晃,20载寒来暑往,今年6月30日、7月1日,依然在洋桥,在那个“舞场”,呈现了第十届北京舞蹈大赛精彩的舞目。南城虽然难以更迭北京文化的久远格局,但这里分明成了北京舞蹈比赛永远的“腹地”,福地!
从规模言,本届赛事不及上届。因为近来舞苑赛事的频仍,作品、选手参赛高密度地投入四面八方的“应酬”,无暇顾及所有比赛。即使如北京舞蹈比赛——这个历史悠久、名家辈出的赛事活动,也难保证永远的“高瞩目”。但,即便这样,今年赛事依然吸引了200余个初赛作品,最终入围决赛者140有余,经过6场“撕杀”,有约三分之一金牌作品诞生。可喜可贺之余,留下些许思考。
应该说,本届赛事依然沿用了上届比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即:不拘于舞种,不囿于创作者的纯然率性,比赛按年龄和属性为少儿、业余和专业三组进行,而在专业层面客观上保留了舞种的分别。此举目的在于:一、最大限度发掘“大北京”的舞蹈资源优势,“不拘一格降人才”;二、恢复舞蹈作为民众身体文化功能表达的原初载体的本来属性,允许以个人名义或跨单位报名参赛,让舞蹈的大众参与性和创作自由度得到发挥;三、“招贤纳士”,倾力捧新人、新作,不埋没任何一个有潜质的舞蹈新锐。实践表明,本届获奖作品不仅保持了广博的覆盖面和相应的数量,而且保证了高质量的艺术品级。以业余组为例,《刀郎木卡姆》、《我的母亲》、《快乐藏人》、《茉莉幽香》等作品既饱蘸生活意趣,又具备一定的艺术气质,与上届相类,质量上有大幅攀升。少儿组的《长大我要穿迷彩》、《中学时光》、《同一个梦想》则紧扣时代主题,由舞者生命的本体意识出发,营造符合其表达主题的舞蹈动作语汇与环境氛围,让童趣、梦想长出了个性的光焰。专业组参赛作品的最大特质,是注重舞蹈本体意识的个性化开发,并以此为前提,观照题材、身体表达和意蕴的丰富性,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得到极大的张扬。古典舞场阈,《春江花月夜》的新解跃出了古意变奏的颤音,《说唱俑》的灵异透出“新翻杨柳枝”的旋律;民间舞的突破在群舞,以“蔚为大观”名状之,毫无夸张之意。《摆手女儿家》、《萨朗少女》、《扯住太阳的脚》、《花腰新娘》、《淡香》等等,均有“扛鼎”之势,且风格、民俗、情感的民族特质鲜明,舞蹈形式感极强,富于本体原发性和创造性;小体裁(独、双、三人或四、五人等)、多舞种(古典、民间、当代、现代等)的创作讲求情韵,在含蓄蕴籍中凸现灵动的光泽,在沧海横流中彰显英雄本色;《花之舞》矜持,《那片高粱地》炽烈,《恋人与树》悱恻,《看雪》宁静,《一枝红杏》爽朗,《老鼓》沉郁,《心中的翅膀》张扬,《春天的摇篮》怅惘,《成长的滋味》悠长,《瑶鼓摇》激荡,《刑场上的婚礼》悲怆,《雄关漫道》奔放,《天地人合》神畅。当然,本届赛事当代舞作品的涌现,尤其是军事题材和革命英雄主义题材作品的凸现,舞蹈形象的清晰度的提升,创作理念上人文精神的重提,都为赛事增添了无数亮点。
总体观之,“来者不拒”、“有教无类”的思维主张成就了北京第十届舞蹈大赛的规模、知名度和影响力。二十年,也许能构成一个“轮回”,在自然更迭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特性,在大环境日趋宏观化的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牌。北京舞蹈大赛,是搭建全民舞蹈文化桥梁的上佳手段。
(图《扯住太阳的脚》 杨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