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以其潜移默化的力量作用于学生的身心,在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开拓智力、知荣明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刊自创办以来,得到很多艺术家的关心支持,今天发表的这组艺术家的文章,是他们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对当前艺术教育的真知灼见,希望这些问题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编者
用艺术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刘敏(舞蹈家)
当前,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网络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一新形势下,文艺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文化艺术教育,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建设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文化,这对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我们可以组织实施“青少年文化建设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吸引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和各方人士参与,充分运用市场化、项目化的运作手段,建立和形成开放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动青少年文化建设更好地适应社会和青少年的需要,并保持持续的发展力。共青团组织正在推行的“构建和谐校园”、青少年“中华古诗文诵读”等活动就是重要的青少年文化建设活动,类似的活动应逐渐丰富、推广并逐步完善。
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青少年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把文化素质教育真正放到与德育、智育同等的地位上来,同时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精心组织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教育。
对祖国传统文化、悠久历史、古老文明的深入了解、学习,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目前,全国各个博物馆、文化艺术馆对在校的学生采取的是可购买学生票的有限优惠政策,而且大多数馆(院)的票价近年来一路攀升,达到了令人望而却步的程度。有关部门可在全国范围内确定100所有代表意义的博物馆或文化艺术馆,建立“百所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对在校中、小学生实行免票,并且定期向当地中、小学校发放参观券,组织形式多样、体现传统色彩的文化活动,配备专门的讲解员和辅导老师,着力培养青少年的中国文化意识和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我们要坚持以保护青少年为原则,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目前每年近上亿上网人数、每天3亿条短信发送中,青少年是其中的主力。加强对网络和媒体的监管,使青少年在良好的信息环境中成长,日益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有关部门应成立“青少年网络安全指导委员会”,建立和完善网络分级管理体制与青少年网络保护法律体系。
加强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吴玉霞(琵琶演奏家)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认为切实加强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问题目前仍非常必要。
首先,我们应将目前被列入课外学习的各类益智活动,如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曲、表演、手工、朗诵等项目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选修课。另外,在大、中、小学生中大力推广合唱艺术,将容易传唱的艺术歌曲、民族民间小调改编成合唱,使学生在感受多声部合唱艺术的同时,增强基本乐理知识的积累,在创造“和谐”的同时感受“和谐”之美;定期开展学生歌咏评比,促进和丰富学生课外文艺生活;将中国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编入中、小学音乐课教材。据从事中学音乐教学老师反映,目前大部分的学科教材对名人名作的介绍和选编,较多是集中在外国,特别是欧洲艺术家方面,而对中国音乐家的介绍却很少。因此,我认为应该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我们拥有众多的文化名人及其流传的经典名著,包括介绍刘天华、阿炳、黄自、萧友梅等文化名人的资料,纳入音乐课并作为重点内容介绍。
我们还应进一步发挥大、中、小学学生艺术团的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艺术特长人才和文化传播使者。以北京为例,无论是中小学生金帆、银帆乐团,还是规模逐渐完善的大学生乐团,参与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加强专业文艺工作者对学校艺术团的辅导和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其艺术普及与提高的作用。
我们要鼓励大、中、小学聘请有经验的艺术名家为客座教授,定期进入课堂做艺术讲座,有针对性地介绍文化精髓,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倡导强化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理念,既能鼓励学生除课本之外的多方面知识、素养的积累,又能通过艺术熏陶,提高艺术鉴赏力,使学生们在感受音乐的同时磨砺意志品质,形成全面发展的自觉心理和综合思维方式,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
口头文学传承应从基础教育开始
姜昆(相声表演艺术家)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曲艺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又是中国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学的特殊传承载体。历史上每个民族几乎都有一种或几种曲种流传下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曲艺形式约有500种。
我们翻看每一个曲种的文字,都浸透着中国的地方文化。毫不夸张地说,有些大的曲种其艺术性、文学性,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一点也不逊色于小说、散文、诗词歌赋。但遗憾的是,同样作为文化载体的曲艺文本只有单口相声《连升三级》曾于上世纪90年代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
鉴于专业创作队伍人才的匮乏,中国曲协去年启动了中国曲艺优秀人才培养工程,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把中国的曲艺骨干队伍建立起来。曲艺振兴,关键在于创作出精品。在我们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中,我们发现曲艺专业创作队伍在创作作品时都存在着曲艺艺术素养和个人文化修养不足的问题;网上以中国相声网为代表活跃着一支民间创作队伍,尽管我们搞过旨在选拔作品的首届网络相声大赛,以提高创作水准,但发现,业余相声创作者在相声创作上存在的问题很多;再有,中国唯一的曲艺专业杂志《曲艺》,每年收到的大量曲艺脚本,这些脚本的创作者,同样存在同样问题——创作队伍基本功先天不足,基本教育和熏陶都不足!
看看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吧,有诗,有词,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甚至还有元曲,唯独没有曲艺内容。中国曲艺艺术是中国口头文学的主要载体,传统曲艺精品是中国口头文学的精华,在孩提时,能有这方面的学习和熏陶,对于加强中国口头文学的发展和传承,都起到打地基、强基础的作用。
翻开《京韵大鼓传统唱词大全》,琅琅上口优美的句子俯拾皆是;传统相声精品中,中国人幽默的传统精华比比皆是。然而,这只是曲艺精华一角而已,更遑论那些带有民族色彩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了,这些一点也不逊色于《荷马史诗》和《伊里亚特》。
2006年,中国曲艺把主题标定为保护和发展。怎样保护?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条件。我们曲艺界以前曾倡议过建立国家级曲艺院校,现在,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在进行中国曲艺艺术各个曲种史论的编撰,进行曲艺创作、表演基础教义、教材的编写。振兴曲艺,从孩子抓起,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保护曲艺,重视中国口头文学传承,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可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加入曲艺单元;中国曲协可以组织专业人员选材和撰写赏析分析文字,以便教学。让更多的中学生从小就接触曲艺形式,培养一种爱好,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使曲艺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
重视中国绘画优秀传统
张立辰(画家)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是文化传统之突出代表,是世界艺术花园中的奇葩,独具影响。而在上个世纪20年代新建的艺术院校中,基本是学西方教学体制,在艺术教学中就没有“中国画”的专业设置,最多只有“彩墨画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部分美术院校的教学中才开设了“中国画”专业,从而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
由于1998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中国画”专业取消了,由此,有的艺术院校随即将“中国画”专业在教学结构中取消(如四川美术学院等),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等重点美术院校也差一点将“中国画”取消,即或未取消者也因此而弱化了它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特点,如招生考试科目和专业基础课已向西洋画倾斜,导致近十年来“中国画”教学、创作和研究渐趋颓势。
此后颁发的修订目录将“中国画”与绘画类的其他三个专业合并为一“绘画”专业。对此必须澄清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国画”与油画、版画等虽然都属于造型艺术类的绘画,但它们之间从造型观念到手段,从艺术理念到审美取向均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具体说,从工具材料、功技基本训练,形式语言到创作规律大不相同。“中国画”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虽可吸收其他艺术之长,却不能用别的画种拼凑代替,正与中文外文的相比一样,两个专业是不能合并的。因此,如用“绘画”专业实施招生和教学则无法操作,招生考试的专业科目均以西洋画法为准,选择“中国画”专业的学生难以进入中国画的轨道,加上其它不良因素,严重影响了中国画人才的培养。
中国当前在大力提倡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方针政策之时,中国人应当首肯自己的优秀传统,所以有必要再次提出将“中国画”这个千年中国独有的文化知识产权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恢复其应有的地位,况且应更好地维护、研究、传承、发展,在中国艺术院校中把它办成重点专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做出贡献,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充分展示中国文化艺术独有的民族形象。
菊石 吴昌硕
本版编辑 李小莹
新闻热线:(010)84033550
E-mail:artj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