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培养新型美术人才
——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惟一一所高等美术学院,迄今已有8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如今中央美术学院拥有国内目前最大的美术专业图书馆,校园规模和办学条件在国际上也堪称一流。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
记者(以下称“记”):一直以来,中央美院在整个艺术教育界都拥有极高的口碑,这种“品牌效应”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潘公凯(以下称“潘”):中央美院在我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居于重要地位,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和学术传统深厚是我们的优势。从徐悲鸿先生任院长时期起,中央美院的纯艺术学科就奠定了坚实的教学基础。在这个时期,学院培养出大批杰出的艺术家,他们创作了大量代表性的作品,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从那时起,中央美院在全国的模范作用就表现得特别突出了。
记:您就任中央美院院长的这5年,也是学校从酒仙桥中转办学地搬到花家地新校区的重要时期,这个转变与发展的时期,学院的学科建设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潘: 2001年10月,学校成立了设计学院,走出了新教学布局的第一步。之后各个分院:造型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和研究生部都相继挂牌成立。人文学院在美术史系的基础上,还新增了艺术管理、文化遗产、美术教育学等专业。去年年底我们又成立了中国画学院和美术研究所。目前学院已经构建成五个分院、美术研究所、城市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并行的学科板块,涵盖了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各个层面。
记:纯艺术学科是美院办学的基石,而这几年学院似乎把注意力放在了新兴学科上。这是否是顺应形势对原有的办学方针做出的改变?
潘: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设计类学科的迅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积极拓展了设计学科,在设计学院设立了视觉传达、数码媒体、产品设计等专业方向,同时创建了城市设计学院。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革,必然引起学院办学理念的变革,只有与时俱进,敏感地把握美术教育领域的学科结构的发展与动态格局,才能保证中央美术学院能永远处于历史潮流的前沿,立于不败之地。我想,这也是我们建设分院的目的和意义。
记:一流的院校要有一流的国际合作,在这方面美院和哪些类型的海外院校有过接触和联系?
潘:目前,学院已经和海外20多所大学和美术学院建立了校际联系,积极开展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比如我们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美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并且已经招生入学。在留学生方面,学生人数稳步增加,现在已将近180人。我们和英国艺术学院联盟(ACVK)联合在中国招生,通过在中央美院附中进行的艺术和英语的学习,就能得到英国艺术学院联盟中一所学校的录取资格,优秀的毕业生还能拿到奖学金,这是校际的联系。总体来说,校际交流规模比较大,交流的专业性、目的性更强了。
记:您在“国际著名美术院校校长论坛”提到了“美术教育的现代性”问题,这种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思想融合的模式怎样在美院的教学管理上有所体现?
潘: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世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中国文化领域包括美术领域将发生从观念到表现各个层面的重大变化,思想文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正在显现,这就是弘扬民族文化,从而使中国的文化被世界所瞩目。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化形象与体系,如何适应世界性变革的潮流,同时,又强调我们的教学有中国特色,以及发扬中央美院原有的特色,是我们学院学术研究的中心任务。积极发展新学科,站在前沿,办出特色;继续巩固老学科,研究深层次的学术课题,引领学术潮流,这是我们对机遇与挑战的回应。
记:今后中央美术学院有何新定位,以适应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美术教育形势?
潘:接下去的几年,我对具体的工作有三个构想:全面梳理、整顿、建构完整的教学大纲体系和教材体系,以及完整的教学管理机制;结合历史画的创作和各项展览计划,组织学术探讨,深入思考探索新世纪美术创作的新理念和新路向;结合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与任务,调动和培训研究力量,提高研究的严谨性和学术性,完成重大科研成果。从这几方面着手,我们力争把中央美术学院办成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
潘公凯近照 孟祥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