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展示灯柱与投影
在国家图书馆展厅的留言本上,记者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字,没点古文字知识,很难读懂,很多居然是孩子写的。但这里举行的并不是展示书艺的书法展,而是已有3000年的甲骨文的展览。
2014年,习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时说,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 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近日,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国家图书馆举办了甲骨文记忆展览,展览甲骨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历史罕见。
甲骨自1899年被发现以来,陆续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周原遗址等地出土。其中,殷墟出土的甲骨约15万片,分藏于海内外各公私机构中。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现藏甲骨35651片,约占甲骨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此前国家图书馆也曾多次做过甲骨专题或者与甲骨相关的展览,但是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展出如此之多的甲骨珍品,且件件都是稀世珍宝。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一提起甲骨大家都自然而然地想到龟甲,其实甲骨不只是龟甲,还包括兽骨等多种类型。真正的甲骨是中国商周时期用于占卜和记录占卜内容或其他事项的龟甲和兽骨的总称,是迄今发现的商周时期最重要的文献载体。观众此次能够看到的65件展品,是从3万多件甲骨中精挑细选,每一件都是具备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的代表性展品,除了大家常规理解的龟甲以外,还有牛肩胛骨、人头骨等多种类型。
甲骨刻辞内容涉及商代的祭祀、田猎、出行、战争、农业、气象、疾病、生育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比如甲骨文中载有非常丰富的天文气象和历法记录,而天干地支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而又影响深远的代表。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被叫作“十二地支” 。两者按固定顺序互相配合,组成干支纪法。虽然关于干支最初的起源学界还没有定论,但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主要用于纪日,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了让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甲骨文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具体含义,国家图书馆在展厅特别用灯柱和投影表现天干地支,甲骨文和楷书写法相互对照。
甲骨文之所以被认为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字体,是因为它已经是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汉字“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均有体现,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展厅特别设置了甲骨文临摹打印的触屏,孩子们可以在触屏上临摹学习甲骨文,并将自己的作品打印出来带回家。从甲骨文学起,孩子们会发现认字是件很容易而且轻松愉快的事儿。
走到展厅出口,翻阅留言本,如果你不是有心人,不在参观过程中记住几个甲骨文,有些留言你是看不懂的。观众现学现用,用甲骨文表达了最真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