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时歌谣里的“唐僧骑马咚咚咚,后面跟着孙悟空”到五月天的“西天取经回来后有没有人读过,金箍棒那么神勇现在只能掏掏耳朵” ,从著名京剧唱段《三打白骨精》到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 ,从后现代解构之作《大话西游》 《天上掉下个猪八戒》到日本动漫《龙珠》 《最游记》 、美国电影《功夫之王》 ,从明代《后西游记》 、民国《西游新记》的正统续写到今天网络小说《悟空传》 《沙僧日记》的另类演绎,从借台妙唱企业管理的《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到多棱折射社会、历史、现实的《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 ……如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不同的语境将《西游记》幻化为千百种形态,使它成为一个隐喻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母题。
《西游记》的七十二变
夏 末
为什么《西游记》历经千年依然青春焕发?为什么相比《红楼梦》 《三国演义》《水浒传》 , 《西游记》在学术研究方面过于冷寂,在受众方面却又最老少咸宜、流传最广、衍生文化最多?它恐怕是四大名著中最具普适性的一部。虽然它生长于明朝,记述的是大唐往事,但故事横跨人、神、妖三界,纵览五百年时光,上达天庭、下至龙宫,佛祖拈花、众生百态,可谓包罗万象,拥有着高度的抽象与寓言的真实,一国、一族、一个社会、一个群体皆能在其中窥见自我的投影。我们惊叹于一部名著的预见之远与包容之广,我们走了这么远,依然未能跨越那座五指山, 《西游记》年轻了千年,还将继续年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