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理论工作的拓荒之举
栏目:特别推荐
作者:艺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strong>非遗理论工作的拓荒之举</strong></p>
<p><strong>  ——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出版</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12/202210/W020221009798389582276.jpg" OLDSRC="W020221009798389582276.jpg" />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 王文章 主编<br />
崇文书局 2022年9月出版</font></p>
<p>  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近日由崇文书局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文化学者王文章研究员任主编,吕品田、罗微、李荣启研究员任副主编,全国近576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参加撰稿,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参与组织工作,历时六年,潜心努力,鼎力合作终于推出,充分表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工作者直面时代课题和现实学术挑战的担当。</p>
<p>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世纪以来,我国当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看待和重视中华文化,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中多次接见和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做好传承工作,并要求“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为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目前,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走向注重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依法保护阶段。非遗保护工作为赓续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国际关系和人类文明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p>
<p>  在此宏阔背景下,《大辞典》的编纂作为一项拓荒之举,从对既往保护实践作出理论总结和概括,对未来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思考和借鉴两方面都体现出重要价值。《大辞典》立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框架和学科建设视角,系统阐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实践所涉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专业术语、法律法规、制度机制和实践活动),逐项介绍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为主的辞目。辞条规划和内涵阐释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面貌,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经验、理论探索和突出成就。《大辞典》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长久传统,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保护实践和理论积累的基础上探索话语体系的学术建设,以辞典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之中国词语的意义、内涵、用法加以解释,力求将“中国经验”升华为“中国理性”。编纂写作以科学性、权威性、专业性、实用性为追求,凸显知识密集、内容实用、检索方便、适用面广的特点,也由此而努力在内容上形成有机整体、形式上保持统一规范、语言上达到科学准确,以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学习、参考和研究需要。</p>
<p>  《大辞典》先后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辞书类项目,并获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支持。《大辞典》主要由前言、凡例、目录、正文、附录、索引六部分组成,全书320余万字、收录辞条6636条。正文主要涵括五部分内容。</p>
<p>  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188条),涵盖基本概念、专业术语。这部分辞条的设立,是经过编委会反复研究筛选、逐条商讨斟酌,又经过多次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而确定的,因而辞条的设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学术性。特别邀请了刘魁立、朝戈金、诸国本、冯时、高丙中、叶涛、巴莫曲布嫫、罗桑开珠、崔乐泉等一大批资深学者担纲撰稿。</p>
<p>  第二部分是制度机制(99条),涵盖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法律法规辞条包括对国际公约、宣言、指南等的释义,对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制定印发的重要指导政策法规条例等的阐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及专项保护条例主要内容的概括等。制度机制辞条内容包括对国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与机构的介绍等。</p>
<p>  第三部分是实践活动( 72条) 。包括对已批设的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及1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释义,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等保护工程与实践活动、重要论坛与大型展览、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论著等,条分缕析地进行了梳理和概述。</p>
<p>  第四部分是代表性项目(3102条)。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类辞条。辞典代表性项目所列辞条的标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具有重要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各门类项目。所收辞条涵盖了国务院公布的全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p>
<p>  第五部分是代表性传承人(3175条)。分类同第四部分。代表性传承人列为辞条的标准为熟练掌握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该遗产所属领域具有公认的代表性,且在一定区域范围具有较大影响力,并积极开展传承活动的杰出者。所收辞条涵盖了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公布的全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分第一、二、三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获得重要荣誉称号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荐的尚未列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但在保护、传承实践中成绩杰出的部分优秀传承人。</p>
<p>  《大辞典》对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名词、术语体系进行学术规范并给予科学阐释,对收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历史源流、生成背景、技艺特色、文化价值、生存现状,对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信息、师承渊源、传承实践、主要成就等进行了概括和清晰的阐述。所有辞条均由本专业知识深厚的专业人员撰写;基本理论辞条和代表性项目中的重大辞条,则邀请国内最有专业深度的著名学者撰写。辞典体现出的学术性、科学性、规范性、丰富性,既可为持续进行的非遗保护实践提供借鉴又可以满足广大理论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研究、学习,还能为社会读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帮助,同时,也是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发掘包括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在内的多种资源价值的文化宝库。</p>
<p>  总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面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理论探索和突出成就,梳理、构建起新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的相关学术概念和理论基础。 《大辞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它的编纂出版,既从学术上引领和推进我国持续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实践,也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乃至文化遗产学这类新兴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奠定重要学术基础。</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