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书法传统笔墨当随时代
——与著名书法家李洪海对谈
作者:蔡成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杜甫《望岳》

屈原句

李白诗句

  著名书法家李洪海师从启功先生,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书法的创新发展上。50多年来,李洪海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潜心研究,不断有自己的感悟和认识,也不断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大家都在讨论研究书法如何传承创新,中国书法的功能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书法家应该研究什么?写什么?李洪海先生通过这些年的研究和实践,有他自己的独到想法与感悟。近日,笔者走进李洪海工作室,与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李洪海对谈,请他畅谈了中国书法的功能和书法如何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书法的功能

  蔡成刚: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年到现在,承载中华文化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书写的工具由毛笔逐渐换成了现在的钢笔、圆珠笔、电脑和手机,书法则成了一门欣赏的艺术。首先请您谈谈书法的功能问题。

  李洪海:关于书法的功能问题,历代专家学者早有论述。明代著名学者项穆曾讲:“书之作也,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流,诗歌之劝惩,碑铭之训戒,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 ”书法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地位呢?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政治功能。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几十种语言,由于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即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就有效地推动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汉字。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政令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汉字、书法功不可没。

  第二,传承功能。古代帝王发号施令、颁布政令都是靠文字即书法来实现。儒法经典靠书法传承,包括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绝大多数经文也是靠文字和书法承前启后。同时,我国历史上的诗词歌赋,在没有印刷术之前,就是用书法的形式书写并保留下来的。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碑刻、简牍,民间的对联、牌匾等,如果没有书法的传承,中国的文化将会是什么样?真是不可想象。中国自发明文字以来,不管是甲骨文还是篆书等等,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断档,这才有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全世界唯有中国这一家,书法的功能起着重大的作用。

  第三,教育功能。书法的教育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旅游胜地上的一些牌匾、对联,包括名山上的摩崖石刻,以及千家万户门上贴的对联,不仅体现了书法艺术,更有教育功能。

  第四,欣赏功能。书法发展到现在,由于有历朝历代诸多艺术家的潜心创作,形成了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这是通过历代书画家的共同努力,使得书法艺术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得以传承演进,由简单的文字演变成一种可以感动人、可以欣赏的书法艺术。有时,我们到故宫、到一些旅游景点,看到好的书法作品,都把它拍下来,细细品味、细细欣赏,不仅看内容,也欣赏书法艺术,以满足心里的审美需要。

  我国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说: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还有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评价书法时说: “书法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 ”著名美籍华裔学者蒋彝先生也曾说: “书法居于所有各种艺术之首位,如果没有欣赏书法的知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的美学。 ”这些大家对于中国书法作为艺术中的艺术,都给予很高的定位和评价。现在,书法进课堂已经成为国家教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倡要从娃娃抓起。 “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已经成为学习书法的响亮口号。因此说书法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现在、对于未来的作用会更大。中国发展如此迅猛,人民这么团结,社会这么稳定,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书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书法大有作为,前途无量,必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关于笔墨当随时代

  蔡成刚:当前,许多书法家都在讨论,书法怎么能够当随时代,笔墨当随时代应该写什么。您作为一名书法家,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感悟和体会。

  李洪海:古人说: “笔墨当随时代。 ”如今,党中央向当代艺术家发出号召,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书法家都十分重视、积极响应,书法家在这个时代应该写什么,大家也都在思考。实际上,从历史上看,书法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一直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李斯创造的篆书统一了秦国文字。秦朝有“四个统一” ,首先就是文字的统一。所以,那个时代的书法就起到了那个时代的作用。到了汉朝,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隶书兴盛起来。到了东晋,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开创了行书的新时代。到盛唐,楷书更加完善规整。随着人们不同审美层次的需要,草书也随之而来。所以,书法一直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始终为时代服务。

  笔墨当随时代,历史上成功的书法艺术家一直伴随着时代的成长而成长。比如,东晋王羲之写的《兰亭序》 ,就表达了当时文人的心境,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渴望,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为悼念他逝去的侄子而作,体现的却是爱国情怀,主持的是正义。他用书法为那个时代呐喊,这就是书法的力量。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宋代的苏轼被贬官后,心情低落,生活上也遇到许多困难,在欲求无助的情况下,写下了《寒食帖》 ,被列为天下第三行书。这些被视为国宝的书法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所以,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书风,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唐朝,高度集权,各种制度严密,各方面都要求统一,所以才出现那个时代以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为标志的楷书大家,也奠定了我国楷书的基础。

  作为当代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担负起光荣使命和时代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些年来,在党的培养下,在军博的关心帮助下,在中国书协的领导下,我围绕书法艺术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在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中,我摘抄《雷锋日记》中的经典内容,举行了“李洪海学录雷锋日记”书法展。这也得益于我在军博工作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军博收藏了雷锋的日记,我能看到《雷锋日记》的珍品。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构想,我就把历代名人歌颂祖国的高山大河、三山五岳,歌颂草原、雪山、大海等的著名诗篇,用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来,举办了“美丽中国——李洪海书法作品展” 。通过展览,让人们看到诗一般的伟大祖国的壮美,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迎接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我接受了北京冬奥组委给我的任务,遴选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歌颂冰雪的诗篇50首,创作并组织了“冰雪礼赞”书法作品展,在北京冬奥组委指挥部展出,引起很大反响。

  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前几年,我曾到欧洲和非洲举办了一个国学展,主要内容是从《易经》 《道德经》和孔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节选经典之句,举办了“舞动的中国文化”书法作品展,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我所做的这些,是为这个时代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启功先生培养了我,我应该向启功先生学习,要为这个时代承担责任,要用书法来歌颂我们的党,歌颂我们的祖国,歌颂我们的人民,歌颂我们的英雄。之前,我给我们国家的航天员上书法课,辅导航天员们学习书法。我的书法作品《中国梦》随神舟十号飞船飞上了太空,后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我感到既光荣又骄傲。

  三、关于书法的继承与发展

  蔡成刚:您这一系列“笔墨当随时代”的亲身实践,给我感触很深。现在很多书法家都很纠结,书法创新到底怎么创,有些所谓书法家,没有真正去读帖、看帖、临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并自诩是创新。书法到底该怎样创新呢?

  李洪海:中国的书法走到现在,改革创新是必然趋势。其实,中国书法从开创到现在一直走在一条不断继承创新的路上。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文字,将它刻在龟甲兽骨上,被称作甲骨文;商末至春秋战国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称之为金文;先秦时期刻在石鼓上称之为石鼓文,写在竹片和木板上称之为竹简、木牍。马王堆出土文物中发现书法写在丝绸上,十分精彩。到汉代,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把书法写在又薄又精美的纸上,为书法开辟了崭新天地,大放异彩。历史上书法作为记录历史、传达圣命、人与人交往信息的工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具有创新意识的志士仁人,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我感情抒发,从而使书法走上了一条艺术之路。他们将书法写成大幅作品挂在墙上或刻成匾额装饰在厅堂供人们欣赏。进入新时代,书法教育功能和欣赏功能不断扩大,面对不同层次的欣赏人群,书法如何创新发展,成为每个书法工作者思考的首要问题。我认为书法作为一种大众艺术,既不能孤芳自赏,也不能迎合少数人群,应该成为面向社会大众、引领时代精神、激发民族自信、促进国家复兴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启功先生对书法创新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书法的创新,首先是继承,其次才是创新和发展。他说: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王羲之,你只有向前人好好地学习,从前人那里汲取营养。他热切地对我说,什么叫创新呀,你就好好地临帖,古人的帖能流传到现在几百年、上千年,里面肯定有真东西、有真金,你学到了古人的真东西、真金,并体现在你身上,你身上的真金就多了。你把古人的精髓吸收了,你身上就有光了,说明你就有了创新的基础。如果你没有从古人那里汲取真正的营养,就别谈创新。一件好的作品不能全像古人,起码百分之七十是古人的,百分之三十是自己的。全是古人的或全是自己的都不叫创新。按照启先生的教诲,我认为书法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好好看书法史。我们现在的五种书体,篆隶楷行草,要知道它们各自的流传历史和高峰在哪里,看看篆书高峰在哪里,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高峰又在哪里。就像体育比赛,举重要举多少公斤、100米赛跑要跑多少秒,它有个标准,而我们的书法也应该有个标准,就是要知道书法的高峰在哪里。

  讲到篆书的高峰,是在先秦,李斯的篆书,代表作是《峄山碑》。隶书的高峰在哪里?在汉代,代表作《曹全碑》 。你写隶书就要去碑林看《曹全碑》 ,也就是说你要知道拜祖,要知道庙在哪里。讲行书的高峰,是东晋的代表人物“二王” ,即王羲之、王献之,代表作是《兰亭序》。楷书的高峰在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是真正的代表。你要写楷书,就要学好他们。草书的高峰在东汉,创始人是张芝,代表作是《冠军帖》。唐代怀素的草书也是经典。所以,不管你写什么书体,篆隶楷行草都可以,但是你的书法要发展、要进步,首先要知道最好的标杆在哪里?谁是冠军、谁是鼻祖,叫什么名字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不管是谁,只要从事书法创作,都要认祖归宗。

  第二,要选好项。五种书体你不可能都能写好,这就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人写好一种书体确实不容易,什么书体适合自己就写什么。启先生说:有人说我怎么不写写草书、写写篆书。我说,我要选我还想写甲骨文呢,可是我写得过来吗?我这一辈子能把行书写好就不错了。他还说: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你这一生中能真正掌握一门书体,嚼透了,能让大家说你一句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所以,先别说创新,先要选项,在选好项的基础上学深学透。现在好多人好高骛远,真草隶篆行样样都写,今天写草书,明天写篆书,后天又写楷书,这样到后来,什么都不成,什么都不精。一个人能有一种书体让大家挑大拇指就不容易。孙过庭说: “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 ”

  第三,要临摹。临是照着写,摹是描摹,当你选好项后,就要临摹,真正临好帖要下功夫。要像米芾一样,今天借的帖临了以后,第二天把描的帖还给人家,人家还看不出来,这就很厉害。像启功先生这些书法大家,都是先从临帖开始,临帖临像了,然后才有自己的创新。启先生说: “写书法,就要像学弹钢琴一样,要把一些钢琴名曲弹得很熟,然后再弹你创作的一些曲目。真正弹好钢琴的人,如果对世界上的一些名曲都不知道,何以成为钢琴家。 ”书法创作也是一样,你所选的项目、选的书体,你就要学深悟透,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学谁的,是学欧阳询的,还是学颜真卿的,一看就知道你学的是哪家哪门,如果学得四不像,证明你没有记住它,没有学到家。所以,临摹相当重要,是学书很关键的环节。光说不行,还得下苦功夫练。

  第四,学以致用,这是书法家最头痛的一件事。好多人提出来,自己临了帖也临得很像,可离开帖自己写就找不到北了,不知道该怎么用。所以说学以致用很难。怎样把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创作中去,这是书法家要想发展、要想创新很重要的关节。如何把古人的东西用到自己身上,要结合自己的审美取向,到古人经典中寻觅。因为,艺术之道,没有人可以告诉你标准答案,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世界。一是到笔法世界寻觅。书法最有意味的是线条,而线条最有意味的是笔法。理解了一点一划多变的线条,就理解了笔法的核心。二是到字法世界寻觅。字法既要合乎法度,又不能拘泥于法度。每个字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审美对象,要去寻找独特的审美造型。三是到章法世界寻觅。章法,就是整幅作品的布局,相当于统帅,要统领全局,有那么多的兵,如何去布好阵势很重要。无论是一两个字,还是三五个字,或者几百上千个字,都要布好局,真正使作品行行有活法、字字须求生动。四是到自身潜能世界寻觅。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丰富的潜能。在个性化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扬长避短,就能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发挥出来。

  第五,要不断充实。充实,就是在守住已选学的书体之后,还要向其它书体学习。如学行书,还要到篆书、隶书、楷书、草书中探究,学习其笔法、墨法、章法,不断充实自己的书体。追寻历史上一些书法大家的成功,都经历一条不平凡的探索之路,但又各有特点、各有方法。启功先生讲他探索体会时说,我学唐碑,由于不了解笔锋出入的方法,就学赵孟頫、学米芾,渐渐地了解了笔的情墨之趣。回头再看看董其昌的字,这才知道他确有甘苦、有得失地方。原来,董其昌曾经熏习于诸家之长,就像用香味熏衣服、熏食品、熏茶叶一样,他用古代书家的长处,对自己加以熏习,使自己受到熏染。同时,还要不断地向大自然、向不同的艺术学科学习。一是从舞蹈中学。比如,写一幅20字的作品,要用多大的纸,就像舞蹈一样在脑子里进行编排,有开头、结尾、中间转换等,我们在写字时分两个字或三个字一组来写,然后就像编排舞蹈一样把它串起来写。二是从音乐中学。音乐有节奏、有起伏,有高音、有低音,有过度音等,我们写行书,字有强的、有弱的,有连的、有断的,写着写着就断开一段,留点白,然后再连起来,这就有了音乐的感觉。启功先生的字为什么好呢?因为他用笔的粗细对比十分强烈,有的字一半粗一半细,一对比就产生美感。三是从美学中学。什么是美呢?实际上是哲学上的对立统一,比如,字的大小、粗细、方圆,比如“的”字,有两个肩膀,那就一个圆、一个方,你不能都是一样拐,要有对比。另外,字还要讲究收放,有的字要放,有的字要收,要把哲学思想用在书法创作中,这样才能让书法产生美感。我们看跳舞讲究男女搭配,这是因为男的比较刚强,女的比较柔美,这样在跳舞时就形成了刚强和柔美的对比,从而产生美感。书法也是如此,你不能全部都是直线,也需要有曲线,只有直线和曲线的结合才能产生美。还有,启先生讲的书法的黄金分割,就是讲一个字的上三分之一、下三分之一的问题,要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这也是讲的美学问题,要知道字什么样子是最美的。所以,要把黄金分割运用到书法艺术中来。为此,启先生专门写了书法的黄金分割率,用启先生的黄金分割率来处理字的结构,就能评判写出来的字好不好看。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讲诗书画印综合发展,你光抄写别人的诗不行,你自己还要会写诗;还要懂得画,要知道画的结构比例和画的布局,书法也有布局的问题;还有印章,这是书法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当你把诗书画印用在一起,组成一件作品,这样你的作品就不一样了。

  第六,就是写心。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写心,抒发情感。书法最本质的东西是文以载道。当书法有形式没有内容时就不叫书法。所以,作为书法工作者不能当写字匠、不能做抄写工作者,要多读书,胸有识鉴。当你拿起笔写什么很关键。要写唐诗宋词,要写对联,要写成语典故,做到在什么场景写什么、什么氛围写什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要做到看山说山,看海说海,这就需要知识储备。所以,作为一名书法家,要锤炼品格,要提高文化素质,才能写出文墨相生、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好作品。否则,你写的字再好,但内容贫乏甚至文不对题或错字连篇,你的作品就缺少力量。而如果你的作品内容丰富、又符合时代要求,又有文采,字又写得好就是好作品。

  一个书法工作者要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汲取营养以充实自己,才能不断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如果你没这几样东西,要想创新是不可能的。这仅是我个人对于书法艺术创新的一点体会和感悟。

  蔡成刚:这次采访,李洪海先生从书法的功能性、书法的时代性、书法的创新性上讲得很精彩,希望李洪海先生艺术之路长青,为弘扬中国书法艺术赓续前行,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作者系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今日信息报社原副社长)